龍湫寶塔
—林繼宗—
從我的少年時代開始,翁公萬達便是我心中崇高的偶像,他是自明以降嶺南的第一名臣,是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是我潮人的自豪與驕傲。(一)
壬辰年初春,應翁甲金會長和翁奕波教授誠邀,我與文朋詩友們一起,興高彩烈地對翁萬達尚書史跡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參觀訪問,這是我昐望己久的悅事了。我們先后參觀了潮安庵埠官路的張氏家廟、蓬洲布袋嶺的籌建翁萬達紀念館用地、揭陽地都鐵場的翁萬達父親梅齋公墓、桑浦山龍泉巖的翁公書院,鮀浦蓬洲村囗的鮀濟河,鮀濟河亭和大司馬家廟。第二天上午, 我們又在潮汕翁氏聯誼會集中后出發, 冒雨馳車兩百多公里, 前往大埔縣三河垻, 瞻仰拜謁翁萬達公墓。
這幾天,我的思緒從潮汕馳向梅州,又從二十一世紀馳向十五,十六世紀,翁公那文績武功,學問氣節, 品性徳行, 始終在我的腦海中翻騰閃爍。
(二)
公元1498年即明弘治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翁萬達生于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鮀江都舉登村即今汕頭市鮀浦蓬洲舉登村,初名萬春,更名萬達,字仁夫,號東涯。萬達自幼聰穎,五歲能誦書,明代潮賢,多學宗陽明,萬達也不例外,他一生深受王陽明學說的影響,翁萬達二十八歲得中舉人,二十九歲得中進士,三十歲授官戶部主事,三十三歲署員外郎,三十五歲賑順天饑民,三十六歲仼梧州知府,四十歲擢為廣西副使,典兵事,專辦安南事,這期間,咸寧候仇鸞鎮兩廣,縱部卒為虐,萬達縛其尤橫者,杖之,閱四年,聲績大著。四十四歲“揖讓而吿成功” 之策奏其效,四十五歲晉四川按察使,孟夏蒞仼蜀中,四十六歲疏浚鮀濟河畢役,萬達撰《鮀濟河記》;后轉官陜西,“履劍閣,出棧道,入潼關”。 因不滿官場歪風,遂萌歸隱林泉之意。四十七歲巡撫陜西,四十八歲疏報請纓以立功塞上。五十歲上修邊防守事宜,五十一歲疏論復套事宜,俺答入犯,督兵力拒。五十二歲,宣府報警,萬達督戰,敵遁。五十三歲,明世宗起用萬達為兵部尚書。五十四歲,背疽發作,疏請罷退終制,因疏謝字誤,斥為民;萬達歸葬其父翁玉。公元1552年,五十五歲的翁萬達卒于上杭舟中。
(三)
身為明代嶺南第一名臣,翁萬達既非官宦世家,更非將門之后。盡管其先祖是入閩笫七代六兄弟俱登進士的“莆田六桂”, 但至翁萬達己相隔十八代。翁萬達之祖翁可育有四子,父翁玉排行笫三,號梅齋。翁可為人好義耿直,藐視權貴,人稱為“義叟”。 他因領頭抗交私派,以致被判罪戍邊,“持戟從戎”。 翁玉為父辯冤十八年,終獲勝訴,使翁可歸家,但已經傾家蕩產,無法完成學業。嚴嵩撰文的《梅齋翁公神道碑銘》上便述及斯事。
顯然,翁萬達出身是非常貧寒的。翁家乃是清苦而正派的小知識分子家庭,自翁可以降,其子孫均學于庭訓,以詩禮傳家,而屢試不第。翁可力學功書,翁玉也經術著聲,對萬達嚴加教誨,后又置義田,講鄉約,助賑捐資,恤孤寡貧乏。翁萬達也說過:“某一介寒儒,少讀父書”。 足見作為正直知識分子的翁玉,對翁萬達產生了耳濡目染的良好影響。翁萬達五歲喪母,又值祖父抗私案發,從小就過著艱難貧困旳生活。祖父與父親功名無望,唯寄望于后代,尤其是從小聰慧而又刻苦攻讀的翁萬達,給他安排了龍泉巖的清靜讀書環境。艱苦的生活使翁萬達無法全身心投入讀書世界之中,而必須經常參加生產勞動,他對友人多次說到:“吾素善耕漁”。 但繁重的耕漁生涯并沒能阻止他走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成功之路。
(四)
翁萬達文韜武略,為明代著名將帥,既有平南掃北的煌煌戰績,又有科學睿智的軍事思想。他“片言每系當世之安危,決廟堂之得失,斷袍澤之功過,定旦夕之禍福”, 所以,他“每一疏入,上輒撫幾聽之”, 可見明世宗對他的尊重與倚重。翁萬達的奏疏占其遺著半數以上,足見其撫夷制虜,謀國靖邦的灼見真知。典兵事。順治《潮州府志,人物部》載:“總督蔡經問策于萬達,萬達曰:‘兩州瓜連,三兇鼎立。急則內生變,緩則外侮伏。楷詐,寰勇,未可猝圖;應弱且寡,慮擒之使不相屬。且思明土官黃朝可用也’。乃諭朝設伏擒應,楷、寰次第就縛。”嘉靖間,大藤峽侯公丁之變又起。副使翁萬達,廉得百戶許雄通敵之狀,乃屬右參議田汝成往治其事。既斬公丁,乘勝前進,連破諸傜,藤峽復平。
嚴邊備。翁萬達常備不懈,一再強調敵寇“彼者來亦備,不來也備”。 要求“謹偵候,眀賞罰”。 對嚴邊備,整軍實提出了“謹防秋,并兵力,重責成,量征調,實邊堡,明出塞,計供億,節財用” 等八者守邊之事。帝悉報許,批準用六十萬兩銀,修大同西路,宣府東路邊墻,凡八百里。翁萬達還力主撤去內邊之兵,合力以守大同,這就使每年減少了六、七萬內邊戍卒,節省了六、七十萬軍餉。
修邊城。翁萬達歷來重視邊城的修筑,他說:“百人之堡,非千人不能攻者。堡有垣塹,則寡可敵眾,弱可制強”。 他多次向皇上建議修邊防守,獲得支持,筑修邊城一千多里,保質保量,提前竣工,且節省大量資金。“萬達精心計,善鉤校,墻堞近遠,濠塹深廣,曲盡其宜。寇乃不敢輕犯,墻內戍者得以暇耕牧,邊費也日省”。 其后減省幾半,又議掣山西兵并力守大同,帝悉納萬達言。邊防逐漸鞏固了,“中國之勢壯也”。
重優撫。此乃翁萬達一生政冶軍事生活中最精粹最光輝的思想與踐行。重優撫不僅大大增加了翁萬達軍事上的勝算與功績,更在政治和歷史上產生積極的影響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事實上促進了民族團結,有利于國泰民安,更推動了中華民族融合與統一的進程,這無疑是大功業。他始終堅持“重納降,輕殺伐”,認為優撫才是上策。他針對以往“首功賞重,招來賞輕”, 以致敵方歸降的人也常常被殺以邀功,使想歸附的北人“南望號泣,不敢近塞” 的情況,提出“嚴殺降禁,違輒抵死” 的禁令,并頒布了招降賞格,以至“得降人撫之如所親,以是益知敵情”。 對此,唐荊川極為贊賞,并生動地描述了當年邊關上胡漢相通的情景:“邊人大半能胡語,胡騎年來亦漢裝”。
(五)
《明史》載:“萬達更事久,帝深倚之,所說無不從”。 幾乎言聽計從了,只是在對待俺答請求通貢互市這件事上,一直“與帝意左”。 通貢互市就是蒙古族首領接受明王朝封號后,按規定向明王朝進奉貢物,然后由明王朝按貢品質量與數量給予蒙古首領以賞酬,也稱封貢。在通貢前提下,雙方設定場所,由明朝官吏監督,蒙古首領派若干貢使,依時進行以貨易貨的貿易往來,互通有無。由于蒙古的瓦刺、韃靼各部互不相屬,爭斗激烈,無法形成真正可以問鼎中原的力量,所以對明王朝始終心存畏懼,從而一直選擇求貢之路。
嘉靖二十年,俺答及其屬下阿不孩派遺使者石天爵向大同巡撫史道請求通貢,然朝議不納。越年,俺答再次求貢,時巡撫龍大有竟將石天爵縛獻于朝廷,并謊稱是用計誘擒的。明世宗肓信,將石天爵殺于市,又將龍大有提拔為兵部右侍郎。盛怒的俺答聯絡各部大舉進犯。龍大有雖終被罷官,但蒙漢也絕信使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俺答和阿不孩又派使者求貢,邊將丁董寶又殺使者邀功。盡管如此,俺答仍再三請求通貢,可惜都得不到允納。萬達上言,痛陳其弊,請對殺使者正法,兵部竟議貸罪。
翁萬達對通貢互市一直采取積極態度,他提出“貢亦備,不貢亦備,時時戒嚴,俾無可乘之隙”。 同時,本著民族和解與團結的愿望,他一再上書明世宗,說明俺答求貢的誠意,力主與胡人通貢互市。他奏曰:“敵懇懇求貢,去而復來”“ 請限以地、以人、以時,悉聽即許之貢,不聽則曲在彼,即拒絕之”。 帝責其瀆奏,卒不許。萬達又奏:對胡使“誘而殺之,此何理也?”堅決提請速誅董寶等人,并出榜于邊塞,示朝迋德意,解俺答蓄怨。但明世宗總也不聽,拒絕接納俺答通貢互市的要求。
后來,萬達又言諸部求貢不遂,慚且憤,聲言大舉犯邊,乞令邊臣得便宜從事。帝怒,切責之,通貢議乃絕。其年,俺答犯大同,明年秋,大同失事,督撫郭宗皋、陳耀被逮,詔起萬達代宗皋。萬達方病疽,廬墓間,疏請終制。未達,而俺答犯都城,兵部尚書丁汝夔得罪,遂即以萬達代之。帝日夕徯萬達至,遲之。帝遂用王邦瑞于兵部。不數日萬達至,具疏自明。帝責其欺慢,念守制,姑奪職聽別用。明世宗為何再三拒絕俺答求貢?他在位四十五年,曾有所作為,大權在握之后,便逐漸顯露帝王通病,剛愎自用。他肓目估計蒙漢力量的對比,以天朝上國的高傲心理,藐視諸胡,中晚期又重用奸相嚴嵩,自然誤國。
翁萬達通貢互市的正確主張盡管一直不為世宗采納,但這與其“重優撫” 的戰略思想乃一脈相承,當有重要的現實與歷史意義,好在這一積極的民族政策為后來的相臣高拱、張居正所接受并實施,翁萬達逝世二十年后,高拱、張居正力排眾議,使明王朝與俺答通貢互市,從而使北疆“不用兵者二十年”, 蒙漢兩族互利雙贏。
汕頭市劇作家鄭暹發創作的潮劇《翁萬達主婚》,貫串的正是翁萬達通貢互市與重優撫的思想脈絡。
(六)
翁萬達一生的仕途,既有光華閃爍的歲月,也有坎坷失意的時期。縱觀其一生,顯然是輝煌的,他不愧為造福于民族、國家與百姓的著名良臣。
翁萬達得中進士后不久,即授戶部廣西司主事,此后歷任廣西司員外郎、山東司郎中,此期間,他督稅課兌,勘查懸案,抑制權貴,賑輔饑民,革除弊政。豪強阻撓漕運河道,侵占官地商稅,都受到他的嚴肅懲處。雖備受誹謗,但諸豪強不敢“撓其令”。
嘉靖十三年,翁萬達出任梧州知府,梧州師旅眾多,且民族矛盾復雜,治理難度大,但翁萬達勵精圖治,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治梧四年,聲績大著。其時安南莫登庸篡位稱制,反叛明王朝,世宗命兵部尚書毛伯溫率大軍南征,翁萬達被仼命為廣西征南副使,襄理軍務,始步軍旅征塵,并立下奇功。
翁萬達從四十四歲至五十一歲,青云直上,先后任川、陜巡撫,宣、大總督,入掌本兵,大放光彩。他總督宣、大、山西、保定軍務,這就是“三邊大總制”, 最后還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可謂國家安危系于一身。翁萬達深諳邊條,練達夷情,知彼知已,帶領明軍打了許多大勝仗,如陽和退頑敵、鵓鴿峪血戰、曹家莊大捷、鐵裹門勝績等。這些都充分顯示其將才與帥才。由于翁公歷來愛護士卒,又惜才用賢,因而常常“得士死力”, 將士們甘愿流血苦戰,以至為國捐軀。他深入士眾,常親執小卒之手談心,幕客也常數十人,多愿以死報國。他還善于轉化消極,因人使用,明代文學家唐順之夸他“用三敗將立奇功”, 彰顯他率將統兵的過人本領。翁公督邊六載,俺答雖“勢方張,控弦數十萬”, 但懾于統帥翁公而不敢大規模進犯,足見翁公氣懾敵膽,威震邊關,為鎮國御敵之柱石也。
翁公在人生的最后四年里,經歷了丁憂、起復與罷官的無奈。由于曹家莊大戰以少勝多,臨陣督師的翁公令敵膽盡喪,軍威大振,明世宗即授予翁公兵部尚書之職,不久又召其回京“入掌本兵”, 主持兵部大事。正當翁公踟躕滿志,繼續大展宏圖,為國立功之際,傳來其父不幸逝世的噩耗,他只得匆匆南歸奔喪。按明制,大臣遇喪事,可守孝三年,可是也一離開邊關,俺答即無所顧忌地興兵犯境。不久,大同失守,京師震驚。明世宗已顧不得什么終制,急忙詔萬達返回邊關,重掌督撫重任。翁公因喪期未滿,且背疽又發作,只得匆忙修書,派義子翁從云攜帶《乞恩陳情終制疏》上京,請求皇上憐其“父死未葬,情極悲苦”,“ 待三年服闋而后起用”。 翁從云途中遇盜,表疏失落,尚未抵京而俺答已從古北口“潰墻南下,直薄都城”。 明世宗又連下兩道金牌,急催翁萬達啟程。萬達感激皇上“特恩”, 更“憤北虜之驕狂”, 故雖父喪未葬,且背疽劇發,還是奮然登途,趕至山東,翁公又接獲復職兵部尚書的手詔,更為振奮,“扶病就道,晝夜兼行”, 由于去京萬里,歷四十一日方抵京。這時,平素已為翁公的忠毅嚴正所激怒的奸相嚴嵩,竟向剛愎自用、疑心重重的明世宗大肄詆毀翁公,致使翁公被降職派往邊關。第二年,翁公因背疽發作,故乘“京察”上疏請求世宗:“憐臣微懇,收回成命”, 終于引發世宗反感,遂免其職,后又以萬達的《謝疏》有訛字為由,竟將他“削籍為民”。
此處應特別說明:民間流傳甚廣的翁公登第后長期得不到官職,以至到翰林院看望林大欽受諸翰林所辱,導致后來挾恨斬殺十八翰林的故事,純屬訛傳,絕無史實。
(七)
嘉靖三十一年,五十五歲的翁公約友人抵閩游武夷山,在福建清流縣途中,背疽忽又發作,急忙回歸,至上杭縣,不幸于農歷十一月十二日卒于舟中。此前,明世宗又感到邊防重任非萬達莫屬,于農歷十月十三日頒詔,第三次起復其為兵部尚書,可惜為時已晚了。
關于翁公的最后歲月,各有所述。綜合史料,大抵如是—嘉靖三十一年十月中旬,翁公在府內迎來了京官唐順之學士和孫濤先生,三位結伴入游桑浦山,拜謁了翁公梅齋的石墓,又游覽了甘露寺和佛泉,后又來到狀元林大欽墓前,三人徘徊于此,撫摩墓石,潛然淚下。十一月初,三人蹤至閩東武夷山下。在云霧彌漫的山林奇石、繁花異草間,在友人的誠邀下,翁公捋須吟道:“武夷山前云雨深,浮云喑喑吹高岑。可憐遲暮仍孤旅,未許幽尋違素心。長路悠悠云樹隔,滄江寂寂魚龍沉。乘桴自昔率多夢,刷羽何當歸故林。”翁公一行三位云游武夷山之后,乘舟從汀江南下,因翁公背疽復發,唐順之決定伴送翁公回家。
翁萬達臥于艙內,臉色灰黃,波濤的顛簸令疽口撕裂,血水染衫,疼痛難熬,北風陣陣,木船在初夜中晃蕩,昏黃的吊燈,恍惚的人影。木船越過又一個險灘,水流湍急,船艙激烈地搖晃,翁公背后血水如注!孫濤忙用棉布細拭,敷上新藥。翁公忍痛喟兩友人:“我等志同道合,結為知友,緬憶一生,馳騁南北。今我所慮者,仍是國事呀!我朝政弛,更兼韃靼猖獗,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怎不令人掛心呢?”唐學士道:“翁大人勿慮,只要你康復,還能東山再起,為國安邊。”翁公搖搖頭:“看來我是不行了!衛國安民的重任將付他人了。今稍可慰者,拙著已經發行,可以了卻我的心愿了。”“翁公著述,不止這些。仆當再搜集重刻,使之廣為流傳。”翁公連聲道謝,忍痛躺著,汨汨的水聲從船腹下傳來,撞擊著人們的心扉。
迷夢中的翁公,隨著呼呼的風聲,來到了鮀濟河旁的蓬洲城下,他匆匆走出船艙,上了河岸,進入城里,邁上翁府的書香樓,忽然聽見嬰兒的啼哭聲,但見躺在床上的孫氏笑道:“這才遂你心愿了。”翁公笑道:“呵呵,我的小思業!乖乖,你就快快長大吧!”忽然孫濤進來報道:“姑爺,朝廷又召你上京了!”孫氐哭著:“夫君!您不能再去了!”忽一陣強風刮來,書香樓搖晃著,翁公猛然睜開雙眼,才發現自己仍躺在船艙里,原來是南柯一夢┉┉
激浪滾滾,烈風獵獵,船夫提醒乘客:“又是險灘急流!呆在艙里,別走出來!”唐順之和孫濤坐在翁公兩旁,凝望著翁公失血過多而呈蠟黃的臉色,雙肩抖動著,背過身子,悄悄擦著淚水。吊燈漸漸暗淡了,船夫大喊:“上杭城到了!”翁公艱難地張開雙眼,問:“什么時辰了?”孫濤俯耳道:“天就要亮了,我們不久就到家了,夫人等著呢。”翁公振作精神,臉含笶意:“好啊!紅日快要升起來了,我要起床出艙,觀賞兩岸景色,再看看三河垻的好風水。”他奮力掙扎著要坐起來,唐順之和孫濤扶著他。翁公凝望兩岸的山峰、平野、村莊和田疇,凝望著激流中的風帆、木舟和船夫,凝望著藍藍天空五彩的霞光,他雙眼放出異樣的亮光,瞼膛也泛紅了。可這時,卻又緩緩地,眼睛凝定了,一動也不動,身子漸漸地僵硬了,變涼了┉┉
唐順之不停地驚恐地呼喚:“翁公,你不能走哇┉┉”,孫濤也哀聲不絕,大聲呼叫:“姑爺,你┉┉”,看著懷里的翁公瞳孔逐漸放大,摸著他的胸口與鼻孔,孫濤失聲痛哭起來,唐順之也哭倒在船艙里。山川呼號,流水鳴咽,可是,一代名臣翁萬達還是沒有醒轉過來,他悄悄地、永遠地閉上了曾經飽覽世道淪桑的雙眼。親人在哭泣,山河在哭泣!朝迋和邊民還急盼著您啊—翁公萬達!其時為嘉靖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六天后,翁府大門貼上白紙,內堂安上靈牌:“翁公東涯萬達神位。”全家舉哀,除幾位親戚房親外,卻無客來拜,顯得冷落而凄清。不久,城外傳來鑼聲,兩頂轎子來到翁府門前,鄭縣令和一位朝官出轎,他倆望著門上的白紙,頓時驚愕。翁思佐、唐順之、孫濤從府內步出迎接。鄭縣令道:“思佐先生,請令尊大人接旨”。 思佐哭說:“先君己仙逝六天了!”“呵!”鄭縣令和朝官驚呆了,長嘆著,賓主進入廳堂,在翁公靈前揖別。朝官打開圣旨,眾人伏地聆聽。詔曰:邊關告急,京城臨危,原兵部尚書失職,著翁萬達即來京復仼兵部尚書。欽此。“吾主萬歲!”朝官垂淚,言出哀聲:“自前任兵部尙書喪師辱國,皇上日夜思念翁公,曾言當日將翁卿削為庶民,實是冤枉,即予昭雪。”唐順之說:“某思翁公功蓋天地,一生三封尚書,為我朝重臣,今靈柩停于韓江上游三河垻,孤魂無依,宜回報皇上,加賜祭葬,以勵來者。”朝官點頭應允。“翁公又封為兵部尚書了!”消息如春風遠播,遠近官員鄉紳兵民人等,紛紛前來祭拜,翁府水泄不通,隊列排了一里遠,與當初冷落靜寂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對照。
關于翁公罷官、起復以至逝于旅途舟中等情況,其莆田姻親鄒守愚所撰《翁萬達行狀》及《墓志銘》《神道碑》上都記述得非常清楚。鄒守愚寫道:“越十三日,壬辰,至上杭,舟上大劇。張目仰天哭曰:‘吾遭逢明主,受國厚恩,乃今己矣,其何以報乎?’問其家事,不答,但曰:‘亟報家人迎我也。’瞑目而逝。又二日,抵家,殮之時,眉宇欣欣如生。”后人無端生造出什么翁公錯斬十八翰林,懼帝加罪而藏于棺內,終遇暴雨被沙土堵住氣孔,活活悶死于棺木之中,這不僅是無中生有,而且是對翁公的誣諂與丑化,應徹底肅清其影晌。
(八)
翁公天資聰慧,從小勤奮好學,一生尚武能文,刻苦鉆研,筆耕不輟,《明史》贊其“通古今,操筆頃刻萬言。”文思澎湃。“五歲能誦書,比長文日工。”縱覽翁公大量的遺著,足見他不愧是才情漫溢、文思敏捷、博學多思、詩文俱佳的名臣儒將。
翁公有大量的文字與政治著述,他文體充備,著作豐瞻。生前自己就選編了書札集《稽衍集》;逝世后,他的好友兼親家鄒守愚將他所寫的序、記、碑、論、議、疏、傳、書、說、墓志銘、墓表等,編定為《東涯集》凡十七卷。其中篇幅最大的是奏疏,竟達十卷。《東涯集》最初刻本為嘉靖乙卯鄒刻本,此后多次重刻。唐順之大學士也編了《翁東涯集》五卷,共十余萬言。對此,翁公的態度是:反躬自省,感到一生有功有過,并非全人。“古人所謂立德、立功、立言,在德行上,予不敢欺君壓民;在功業上,有得有失;在立言上,寫下一些文字,大多散失。”
翁公文集一問世即備受推崇。同時代人曹忭說他“一言關百世之利害,片詞定頃刻之安危。”鄭絧也說他“學聞至道,文率性成,筆引千鈞,心雄萬變。”翁輝東說他“負奇氣而為奇文。”現代林建翰更評說他“武驅熊虎,既著催鋒接刃之功;復文起麟鳳,衍韓海蘇潮之壯。”
明清以降直至近代,翁公一直是備受推祟的,可是建國后卻對他研究很少,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才從潮汕地區開始,逐步形成對翁萬達的研討熱潮,還為翁公創作了電視劇本、潮劇和長篇小說,整理了民間故事。1992年底,在汕頭大學舉行了翁萬達國際學術研討會,潮汕歷史文獻《翁萬達集》也出版發行。莊義青、莊義友先生又完成了翁萬達六十六篇、首詩文的選注工作。
作為詩人,翁公一生并不刻意為詩,他數十年戎馬倥傯,歷險履危,因此留下的詩篇不多,現能見到的有88首,余皆散佚。由于翁公長期身負邊防重任,歷經駭浪驚濤,視野開闊,生活豐富,盡管不事雕飾,卻也內容豐實,情感真切,意境宏大,氣勢雄偉,有較強的藝術、思想和歷史價值。
翁詩從內容上劃分,有行邊拒虜、抒情發感、懷舊思鄉、追古詠懷、描景繪色等幾類。其中以行邊拒虜的邊塞詩居多,如《季夏駐云中》:“云中六月涼如水,塞上千營重似山。縛虜難將神草結,供軍須是血蚨還。青林獵火秋聲近,粉蝶悲笳暮色間。闖道黃河將飲馬,諸君何以鎮秦關?”又如《觀牡丹》:“夏入邊城草色萋,繁花開向路東西。交枝露退紅猶滴,密葉風柔翠欲迷。衣上嬌香飛粉蝶,酒中歌詠轉黃鸝。公余對此成清賞,況復連旬息鼓鼙。”既行邊,又描景,也抒情了。
翁公懷故思鄉的詩作同樣娓娓道來,情真意切,順其自然。如《有懷鮀浦諸鄉朋》,詩人在描繪燕甸邊塞的滾滾烽煙之后,真情寄語:“卻恨當年別,臨岐不我留。”悔意在懷舊之情中自然流露出來。
此外,還有懷念知己舊交的,思念老父幼兒的,緬懷龍泉巖、鮀濟河的,都真切、深情而動人。
翁公的寫景抒情詩也獨有一格,如《感雪》詩句:“龍漠平看銀海闊,虎賁初罷玉關還。”《逢辣灘》詩句:“灘高水急吼素秋,雷風動地舟人愁。”《行邊歌為黃侍御作》詩句:“邊庭三月號嚴風,十城九城沙磧中。”《崇安》詩句:“長路悠悠云樹隔,滄冮寂寂魚龍沉” 等等,都頗具韻意。
翁公的詩文,不僅對研究其本人的功勛履跡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研究明代的社會狀況有重要意義。
由周修東先生偶然從省圖書館發現的翁公《思德堂詩集》大大豐富了翁公的詩庫,幾代學人,求之未獲,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實在令人驚喜。
(九)
桑浦山,南海之濱的桑浦山,日夜凝望著湛藍湛藍的海洋。處于韓江與榕江出海口之間的桑浦山,似海島,似巨人。韓冮,由從北而來的汀江,從西而來的梅冮和從東而來的梅塘河匯合于三河垻,向南滾滾而來,分成九河注入南海。榕江為潮汕第二大江,由西向東,與韓江一起入海。兩江江口三角洲的桑浦山,綿延數十里,鐘靈錦繡,物華天寶,地靈人杰。桑浦山東南,海港北側,便是蓬洲,此地山青水秀,奇巖崢嶸,石洞通幽,清泉潺潺。山下,綠生生的平疇一直延伸到海濱。平疇上的韓江靜靜地流淌,曲曲折折。江面,滿是水浮蓮與綠藻、水草,碧綠碧綠的,清澈的江流中翔游著許許多多的魚、蝦和其它水族。到處生機勃勃。海岸,廣闊的沙灘,巖岸聳立著一排排巖石,潮漲潮落,怪石嶙峋,犬牙錯互。鋪天蓋地的海潮,有時以排山倒海之勢,摧枯拉朽之力滾滾而來,捲起重重雪白的浪花,其呼嘯之聲令人振奮。而壯麗秀美的桑浦山,面對韓江與南海,總是慈祥地微笑著,雍容華貴地屹立于地球的北回歸線上┉┉
在蓬洲,在潮汕,在嶺南,數百年來,人們一直流傳著翁萬達與林大欽相親相敬的故事。公元1511年林大欽出生時,翁萬達已經十四歲了。嘉靖十一年即1532年,二十一歲的林大欽得中狀元,翁萬達衷心慶賀自已的小老鄉一舉成名。一年多之后,當林大欽獲知自己的恩師乃當朝權奸時,便不肯出仕而憤然回歸故里,盡管如此,他卻一直支持翁公從政,而翁公對他也相敬如賓,推心置腹,當三十五歲的林大欽英年早逝,翁公撕心裂肺,此后至死念念不忘。
在翁公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又來到林大欽墓前謁念。林大欽辭京回鄉后,在寶云巖興辦書院,
培育學子,還常與名士文才應酬,應對和詩尤多,流傳于潮汕以至嶺南,美名遠播,山谷中的狀元墓,高約一丈的碑亭上,橫額鐫刻“東蒲佳城”, 墓碑鐫刻“狀元及第翰林院修撰東蒲林公”, 左下角小字刻“孝子天繼泣血立石”, 藻井刻八卦太極圖。墓前,排列著成對的石羊,石馬。
翁公深知,林狀元家境清貧,奮發攻書,少年得志,然得中狀元后只在翰林院當了一年修撰。因為發現選中他為狀元的座主是奸相汪竤,他就以慈親有病為由,激流勇退,回歸故里桑浦山講學。面對林狀元石墓,翁公憶起自己在陜西為官時,林大欽曾在《復翁東涯》的信中寄望翁公:“行望三泰,思淮陰之奇勛;西懷劍閣,悲諸葛之謀略。班超負封侯之思,傳子懷斬夷之勇。古今豪杰,安知其不同列也。”林大欽深切希望翁公學習韓信孔明等古代名帥,發奮圖強,為國建功。翁公細讀此信,深感其熱望與真意。林狀元分析了出身儒生的大將之優勢,鼓勵翁公敢于面對時弊與阻力,勇挑重擔。于是,翁公鼓足勇氣,毅然承擔起掃北重任。他嚴以治軍,執法如山,常打勝戰。這使他更常常想起林狀元的鼓勵,深深感謝這位年少的英才知己。他佩服林狀元才華洋溢,出口成章。林狀元也慶幸故里出了像翁公這樣的奇才。此刻,翁公徘徊墓前,撫摩墓石,沉思良久,熱淚潸然而下,仰天長嘆┉┉
(十)
我曾多次曕仰翁萬達留在潮汕一帶的不少遺跡。
汕頭市金平區鮀浦鎮蓬洲所內村即古所城,是翁公故里,尚存的翁氏祖祠原稱“尚書第”, 有一方園庭,數間古屋,后人擴建為宗祠,門頂大書“大司馬家廟”, 門聯為“尚書門第”,“ 總制家風”。 翁氏祠堂,舉登的稱外祠,蓬洲的稱內祠,即大司馬家廟,都名為思德堂。思德一名原自翁萬達之父 翁玉的堂名,翁玉有《思德堂記》,落筆即寫:“堂以思德名 ,思我考及妣也。”
黃贊發先生在《蓬洲大司馬家廟碑記》中寫道:“筆引千鈞,心椎萬變,立言指學,料敵如神。斯者,前人之稱譽翁公萬達,至言硧論也”。 萬歷中,公子思佐于府址西側營建大司馬家廟,從茲郁郁城東,煌煌棟宇,何其美哉。清代以降,家廟曾數度修茸。近樂捐者多達三百余人,眾志成城,經修復后,今廟貌一新,氣度恢閎。“追恭元戎遺風,不啻高山景行;感懷祖廟余蔭,從知溯本思源,復見三世尚書,四代部院,雙坊高懸,古樸端莊”。
2005年12月20日,舉行蓬洲大司馬家廟重建落成慶典。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林興盛致賀詞:“大司馬家廟是為紀念明兵部尚書翁萬達而建,四百余年來,作為緬懷先賢,啟迪后代的一處廟宇,向來有著其它建筑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今重建一新,使海內外宗親族眾,弘揚祖德的愿望得以實現,的確不失為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大好事”。
在所內村西北三里的桑浦山麓龍泉巖,我們參觀了翁萬達少年讀書處。該處原為石洞,兩側有拱門,外修瓦檐,前有三拱門,中刻“翁公書院”, 其聯為:“開巖勒石潛修所”,“ 臥虎藏龍將帥才”。 院外還有石刻:“襄公偉績,文足安邦,武戡越亂,名留青史”。
我們來到桑浦山東南,所內村西面二十里的鐵場山麓,拜謁翁萬達父親翁玉的石墓,墓地寬約一百五十畝,乃為潮汕現存最大的古墓葬。這里原有神道碑亭,沿神道而行,兩側有十二對動物石雕,即十二生肖,毎尊有一人多高,栩栩如生。如今己不見神道與石雕,顯得荒涼而凌亂。北望有一石坊,正面刻“御葬” 字樣,在石馬、 石文武翁仲之后,原有四對高大的華表和石望柱,中間還有龜鱉亭各一座,再后又有一石坊,正面刻“ 玄城”, 背面刻“ 梅丘” 。這些都己難覓蹤跡。 坊后是主墓碑, 碑約兩人高, 上刻“封資善大夫兵部尚書梅齋翁公, 贈太夫人許氏墓” 。
所內村西面五十里, 即揭陽玉窖鎮梅崗山南麓, 有梅崗書院遺址, 現存清代《梅崗書院記》碑刻, 稱:“相傳前明翁襄敏公, 讀書發跡, 深得此地冮山之助, 今立學是其遺址” 。所城村西面二百里的揭西縣龍潭鎮, 今仍存翁公溝, 溝邊立一碑, 約一人高, 碑刻“前明丙辰進士翁萬達公功徳碑, 乾隆丙子年九月十五日立”。 據查證該碑將“丙戌” 誤刻為“丙辰”。在汕尾市有海豐紅草翁萬達公衣冠墓。在揭陽, 沿南隴坑入山, 但見山山嶺嶺綿延不絕, 林密山深, 洞穴相通, 來到玉簡峰, 形如獅頭, 巨巖下面, 尤如獅口, 有洞深而寬敝, 可坐千人, 依洞改建為石窟寺, 寂靜清幽, 稱甘露寺 。寺的右邊清泉涌流, 即為佛泉, 清甘滋潤, 乃潮州名泉。
(十一)
我們沿著韓江北上四百里, 來到大埔縣三河埧鎮, 拜謁久仰的翁萬達墓,墓位于鎮北鳳翔山上。 因明皇賜祭葬,故墓地規模宏大。三河垻乃一方寶地, 有“日受千夫拜, 夜賞萬盞燈” 的奇觀。這里三江匯聚, 江流湍急, 逆水行舟的船夫, 必須彎腰合掌竭盡全力撐住長長的船竿, 朩船才能前進。許許多多彎腰屈滕合掌的船夫, 便匯成“千天拜” 景象; 夜晚, 在此停泊的舟船, 風燈閃閃, 于是便
可“夜賞萬盞燈” 了。
穿過墓道,至第一墓,見石碑亭,亭后有石馬、石獅、又有石蠟燭、石翁仲。此墓埋兩塊墓志銘,一是以篆文刻:“明故資政大夫,兵部尚書,贈太子少保,揭陽東涯翁公壙志”, 另一是刻楷書翁公傳略。這兩塊墓志銘至今保存。由笫一墓再上四丈,為笫二墓即主墓,長埋翁公遺體。此墓曾被發掘,有樟朩棺一具,啟開時尸體完整,身軀瘦長,著淺紅色綢衫,扎白布條。再往上四丈遠,為第三墓,有墓碑與祭臺,宏闊、雄偉、莊嚴而壯觀。主墓右側還有翁公陳列館。
春風,微雨,我的思緒追溯著歷史的風云,又從歷史的風云中返回到公墓前。啊,人聲鼎沸,香煙繚繞。一位難得的僑領,一個動人的故亊,在我的腦際中浮動、定格、鐫刻┉┉這位僑領就是泰國名士陳賓先生,他以翁萬達之墓乃垂范后世文物,不忍先朝名塋日見荒廢,遂萌修復之志。一九八一年,他特命胞弟陳桐秋先生往梅州大埔登塋展謁。幸而基面雖毀,忠骨猶存,他即函告泰國潮州會館。僑領翁紹雄先生主持籌復事宜。陳賓先生景仰先賢,緬懷鄉土,慨然承擔修復翁公陵墓全部費用。泰國潮州會館暨旅暹潮安同鄉會鼎力襄助,于一九八四年一月卄七日授函仼命陳桐秋先生為代表,與大埔政府洽談有關修復翁公陵墓事宜。由于陳賓先生慷慨解囊,翁紹雄先后奔走呼吁,兼承香港商界領袖翁錦通先生及大埔縣僑聯會、文化局協助,遂于一九八五年八月一日開始,閱八月而告竣工。
(十二)
在泰國曼谷市及龍江厝等地,有由華僑募捐或集資,自清代起興建紀念“嶺南第一名臣” 翁公萬達的翁萬達廟,當地尊稱為“英勇大帝廟”, 在宋卡府又有“翁萬達元帥廟”。 泰國共有翁公廟一百多座,皆游人不絕,香火甚旺。這是為什么?
據曼谷補早那氣球廠有限公司董事長、修建翁公廟大功德主陳賓介紹,個中自有趣聞。相傳清代潮州有一位翁氏后代,攜帶翁公香火去過番,安抵泰國曼谷后,就在北橄府新城縣筑一間十分簡陋的小屋定居,厝內安上從潮州帶來的翁公香爐,全家人常燒香拜謁,受到影響的當地人也常來祈拜,還誤以為是伯公。因翁公有求必應,香火日旺,人流擁擠。人們便集資擴建了翁公廟。后有乩童扶乩時,善信請問翁公為何方神仙?答曰:“我非伯公,乃玉皇上帝所賜封英勇大帝翁萬達是也!”
一九五四年初,入鄉隨俗的陳賓有一次到翁公廟拜謁時,聽乩童自稱“英勇大帝翁萬達”。 陳賓當然知曉嶺南第一名臣翁萬達,故對“降神” 特別信仰。由于他問卜屢屢“靈驗”, 感激答謝之情日深,心中對翁公也更為崇拜,由此而決定擴建該廟,遂帶頭捐資,擴大重建。該廟有一建筑物別出心裁,就是在廟前左邊約十米處,筑了一座高三尺多的臺基,上面刻有大老虎擎大旗的立體浮雕,虎高約三尺,旗高約八尺,旗上大書“翁太師”。 旌旗飛揚,虎氣生威,更顯翁太師總制三關、威震天下的氣勢,這使人聯想起了“翁萬達出師,老虎擎大旗” 的民間故事來。
英勇大帝廟經由陳賓領頭擴建后,其影響日益深廣。為滿足民眾愿望,陳賓再帶頭捐資,新建了英勇大帝廟十多座。他每年還捐助一百萬泰幣,作為這十幾座翁公廟演戲之費用。在陳賓帶領下,后來又有人在泰國其它地方建廟,將香火傳到更多的城鄉。清代始建而后擴建的翁公廟,已經成為了祖廟。對于翁公廟,人們除常年拜謁之外,每年還隆重祭拜四次即:元宵節求平安、七月初五普渡、九月二十四日誕辰(潮汕民眾紀念翁公誕辰是六月二十八日)、十一月二十八日謝神。這四次牲禮尤其豐富,而且演出潮劇,一如潮汕敬神之習俗,令國人特別是潮人十分感慨。
有意思的是,陳賓先生多次對人講述他做過翁公的三個夢,特別靈驗。第一次,陳先生已買好第二天上午九時的飛機票,準備出門,是夜,翁公托夢于他,再三吩咐他不要乘坐九時這班機,將信將疑的陳賓改乘第二天上午十時的飛機。好險!九時起飛的那班飛機竟然發生了空難!陳賓從此更加崇敬翁公。第二次,翁公又走進他的夢境告訴他,明天下午他的工廠將發生火災!這回陳賓慌了,四處檢查落實消防措施。不幸,火災還是發生了。正當大火漫延之際,突然天降大雨!又是翁公幫陳賓消了大災┉┉這第三次,魂游三河垻,發現由于中國“文革” 的破壞和自然災害的沖擊,翁公墓破遺體竟暴露于荒野之中!這夢極大地刺痛了陳賓先生的心。醒來之后,他反復思慮,感到這次肯定是翁公的遺體和公墓遭受厄難,翁公特意托夢于自己,希望自己救助。于是,他放下生計,不遠山水迢迢,匆匆趕赴三河埧,眼前,他的夢境重現了——翁公太神靈了!翁公重托,義無反顧!陳賓先生毅然決然承受起修復翁公大墓的重任┉┉
陳先生很快自籌了一百六十八萬元,全額負責移建翁公墓。
我參觀了翁公陳列館,那正中約一人高的翁尚書塑像,便是陳先生在泰國定制后用飛機運抵三河垻翁公陳列館的。
(十三)
翁公萬達1552年因病客死于福建上杭,其后葬大埔三河埧鳳翔山。大埔縣人民政府1985年將其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關于翁墓,還有一些爭議。尚需進一步查閱史料與實地考察。
賜葬與自葬。潮州陳香白先生《重修明兵部尚書翁東涯公陵墓碑記》說:“公終于嘉靖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辰時,享壽五十有四。嘉靖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辰時賜葬大埔三河”。 陳先生認為翁公從死到葬前后達兩年余,應為賜葬。但有人認為,據民國《大埔縣志》中“ 塋墓,勝跡”篇載:“翁萬達墓在三河城外鳳翔山。”并無賜葬之記載。三河垻乃兵家必爭之地。翁公時任兵部尚書,他見三河埧形勝天然,生前點穴要葬此地,合乎情理,家人遵囑將其葬于三河垻亦順理成章。
上墓與下墓。民國《大埔縣志》地理志在“翁萬達墓” 條中有“諭祭其子翁思佐附葬其下,占地特廣”。 指明父子同葬三河垻。父尊子卑,翁公在上墓,其子在下墓,下墓并非疑冢。陳香白先生則認為“公冥宅上下兩座,下實上虛,鑒公之棺樞業己出土,故將公骨重新盛殮就上宅之處奉安其下,下宅改罝墓志銘”。 看來民國《大埔縣志》說法應較可信。
鳳翔山與虎形山。陳香白先生認為翁公“賜葬大埔縣三河虎形山,坐庚向申,公陵墓形勢佳勝”。《大埔縣志》載:“翁墓在三河城外鳳翔山,”即今匯城小學及中山公園后面。據史料與實地考察,筆者認為翁公原葬于鳳翔山。“文革” 期間翁墓被盜后,由于前面已有中山紀念堂和學校,從風水學角度看,高大阻擋物為修墓大忌,便另擇虎形山即今墓所在地將遺骨下葬。這應是事實。
翁公謝世至今已四百多年,雖葬于遠離故土四百里的三河垻,卻也從來不孤寂。一代代忠實的守墓人,自愿陪伴著令人尊崇的翁公。在四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里,三河垻匯城村的村民們自覺為翁公守墓,代代相傳,從不間斷。凝望著寓意揚(羊)威(虎)千里(馬)的石羊、石虎、石馬和石人,凝望著眼前活生生的樸實忠厚的守墓人,我深感翁公的形象依然活在后人心中,翁公的精神還在后世不斷傳揚。
歲月的風雨,大自然的力量,使墓地水土流失,墓碑剝蝕。那些忠實而勤勞的守墓人植樹種草,修路填溝,尤其在風雨之后,更是護碑修墓,培土筑石。就這樣,沒有回報,一代代默默無聞奉獻著。是翁公有恩于他們的先祖嗎?沒有!是他們與翁公沾親帶故嗎?也沒有!那是什么原因促使匯城村人長年累月為翁公守基呢?答案不問自明,是翁公的功績、形象和精神,永在世人的心中。匯城村人把對翁公的景仰化為世代守墓的不竭動力!
歷史與現實再次昭告世人:誰為百姓做好事,百姓就不會忘記誰。
(十四)
同時代與后人對翁萬達的評價,總體說來是很崇高的,也是實事求是的。
翁公自己曾反躬自省,認為一生有功有過,并非全人。在德行上不敢欺君壓民,在功業上有得有失,在立言上寫下一些文字,大多散失。同時代的大學士唐順之評價:“翁公乃當代名帥,然與別帥不同,兼有文才,武功文學,相得益彰”。 史稱翁公“文蓋天下,武把三關”, 是“嘉靖時稱首”“ 冠冕中原” 的軍事家,其文也“卓然自樹,直追古人”, 是中華之精萃,民族之英魂。《明史》評價翁萬達“通古今,操筆頃刻萬言”。“為人剛介坦直,勇于任事,履艱危,意氣彌歷”。“ 臨陣嘗身先士卒,尤善御將士,得其死力。嘉靖中,邊臣行事適機宜,建言中肯窾者,萬達稱首”。 清末著名詩人丘逢甲有詩贊翁萬達:“斯材不可得,今我思悠邈”。 老干部翁楚雄評價:“慎終追遠,明徳歸厚”,“ 至徳美譽,史冊流芳”。 翁楚豐評價翁公“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軍功煌煌,為政清廉,爰民如子,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敬業勤政,恩威并施,惜才恤民,知人善仼,嚴于律己,事親至孝,忠勇機智;愛聞至道,文卒性成,筆引千釣,心雄萬變。翁公“與鄉人居,恂恂款款,忘其為官也”, 非常親民。陳香白、念一先生評價翁公乃“非常之人,辦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者也”。 黃贊發先生評價翁公“的確不失為潮汕乃至嶺南先賢中事功最為卓著,詩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 明萬歷首輔、大改革家張居正評價翁公為世宗朝邊臣首“屈一指焉”。
后世,翁公一直廣受褒揚,或譽之為國之“干城”, 或稱之為“嶺南笫一名臣”。 隨著海外潮人之足跡不斷遠涉,其威望更不斷遠播。林俠魂先生稱“全材不世出,公允武允文,亦卿亦帥,才奇而正,學博而醇”。 汕頭大學隗芾教授在《翁氏頌歌》中也稱:“尚書吾祖,勛業煌煌,至美至徳,史冊流芳”。
(十五)
四百多年來,翁公萬達在潮汕,在嶺南以至海內外產生了深遠積極的影響。后人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紀念他,推崇他,學習他。
在潮汕和嶺南許多地方,人們常年祭拜翁公,組織大規模的謝神、祭社、游神和廟會等民俗活動,甚至邀請海內外宗親,特制“龍香”, 晝夜長燃,組織“拖老爺” 活動。潮汕、興梅、珠三角、福建、浙江、海南、湖北、上海、港澳、臺灣、泰國、新加坡、德國等地,都開展懇親聯誼活動,紀念翁公。
關于翁公萬達的功績、形象與精神,經五百年積聚、演化與升華,業己形成獨持的翁萬達文化,從而也形成了典型的嶺南文化、潮汕文化和潮人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如今弘揚翁萬達文化,便是弘揚嶺南文化,潮汕文化和潮人文化。對此,具有遠見卓識的潮人精英,如吳南生先生等都鼎力支持,海外有識的僑領堅決支持,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等機構與單位也明確支持。
作為熱愛潮汕文化和潮人文化的我,也是支持者之一。第一,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重視加強文化建設,作為地方政府要注重當地那些能挖掘、弘揚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具有代表性的先賢文化,而且此項應作為政府首腦考評業績的依據之一。第二,對翁萬達文化,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和民間的潛力,組織各類型的研討活動,尤其要成立翁萬達學術研究會這樣的專業機構;第三,興建翁萬達紀念館,應采取政府牽頭、地方支持、社會籌資的辦法,這不但能弘揚先賢精神,而且對城鄉建設及旅游事業增加新亮點。為此,我希望并建議——⒈所有涉及翁公的古跡都由政府和民間嚴格加以保護; ⒉盡可能籌資對翁公古跡進行修復、擴建,并加以管理; ⒊將翁公古跡有計劃地開避為旅游點和歷史人文教育基地; ⒋落實措施,盡快籌建“翁萬達紀念館”, 在翁公故里樹立翁萬達塑像; ⒌將翁公文史編入潮汕鄉土教材之中,弘揚翁萬達文化。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