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湫寶塔
汕頭崛起一批相關領域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
在近日舉辦的首屆納米能源與技術國際會議上,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230多名院士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齊聚汕頭,一批汕頭新能源新材料項目簽約。疏水面料排汗功能更強、復合銅箔能讓電池變輕但能量密度更高、從退役電池回收鋰資源……汕頭企業研發生產的高性能材料在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汕頭產”新材料供給大灣區先進制造業的場景正在上演。
服裝、手機、智能手表、新能源汽車以及裝備制造、航空航天,都離不開高性能材料的應用。新材料是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因此也被稱為“產業糧食”。
新材料也是汕頭重點發展的“三新兩特一大”產業集群的重要產業,該市正大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研發生產從傳統紡織服裝到新能源、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的高性能新材料,并積極向納米材料等“高精尖”方向攻堅,搶抓未來產業發展新機遇。汕頭提出,力爭到2026年新材料產業集群產值將超1000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制造業新材料“糧倉”。
●南方日報記者 蔡沚彥 張俊
傳統產業發力新質生產力
汕頭是“內衣之都”,當地紡織服裝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千億元,生產的內衣、家居服產量約占全國70%、全球40%。為提高產業附加值,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汕頭將創新的目光鎖定在服裝面料革新上。
吸汗舒適、防臭抗菌、抗皺有彈性……不同材質的功能性服裝面料相繼問世,給服裝業帶來深遠變革。汕頭服裝企業緊跟服裝面料技術升級趨勢,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走進汕頭廣東堅達聚纖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只見一條條錦綸長絲經多道生產工序,變成有高彈力的錦綸紗線。這種紗線織成的布料抗皺舒適,可用于運動服、防曬服、泳衣等貼身衣物。
“我們生產的高端錦綸紗線只有頭發絲的百分之一,因此也更柔軟、親膚。”企業副總經理陳瑞鵬說。隨著汕頭企業對紗線需求日益高漲,堅達聚纖正對錦綸長絲生產進行技術改造,將錦綸年產量由目前1.7萬噸擴增至3.7萬噸。
同樣致力于紡織新材料創新的還有汕頭市鼎泰豐實業有限公司。將一塊面料外層淋濕,內層卻依舊干爽,這是鼎泰豐最新研發的疏水面料。這一材料通過細小網狀縫隙,能夠快速把汗液或水導到面料另一面,讓內面依舊保持干爽。
在面料印染過程中,印染助劑能夠提高印花和染色效果,也直接影響布料質感。今年以來,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與當地企業達成產學研合作,加大力度開發功能性助染劑。
“沒有添加助染劑的面料,摸上去是粗糙的。加了之后,外觀看起來更平整,摸起來更親膚柔軟?!鄙穷^實驗室功能復合材料研究團隊負責人譚禮林博士拿起不同面料介紹,“在同等柔順的前提下,我們開發的助染劑添加量減少20%,還能讓面料柔軟度、色澤及固色效果更佳。”
譚禮林表示,新印染助劑開發應用后,將助力本地企業以低成本打造更多風格的高品質功能面料,促進汕頭乃至廣東省紡織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
以面料創新推動服裝產業升級,已成為汕頭政府和企業間的共識。該市布局建設了總投資305億元的國際紡織城,構建50公里內從一滴原油、一條紗線到一件衣服的完整服裝產業鏈。此外,汕頭還啟動綠色新材料產業園規劃建設,著力引進一批強鏈補鏈延鏈項目,重點發展紡織化纖等上游新材料產業。
“好的面料技術能引領服裝產業新風潮,其中孕育的新質生產力不可估量?!鄙穷^市紡織服裝產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做強面料產業,始終是汕頭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據介紹,汕頭目前有具備規模的面料生產企業超1000家,主要集中在用于運動服、內衣、家居服生產的錦綸布料領域,汕頭目前也是全國錦綸面料重要生產基地。
新興產業“呼喚”高性能新材料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不斷催生對高性能新材料的巨大需求。汕頭新材料企業在產業升級大潮中堅持研發投入,以優質新材料融入新興產業生產制造體系。
走進廣東光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廠房,一批批高純電子級氧化銅產品整齊排列,經檢驗后這些產品將出口海外。這些看似普通的黑色粉末狀材料,卻藏著不一般的價值?!拔覀兊碾娮蛹壯趸~純度大于99.9%,擁有低雜質、溶解速度快等優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公司科技發展部經理黃國維說。
電子級氧化銅用于印制電路板(PCB)上復雜的線路生產。電子設備不斷朝輕便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也帶動高端電路板制造向積層化、多功能和高集成方向升級?!半娮蛹壯趸~純度越高,能讓高端鍍銅系統更穩定,能有效提高電路板生產效率和質量,也決定著終端電子產品的性能。”黃國維介紹說。
目前,憑借優越的性能,光華科技電子級氧化銅市場占有率超40%,國內排名第一。今年3月,光華科技憑借電子級氧化銅產品,成為汕頭首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以化學試劑起家的光華科技,又在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上勇探新路。瞄準廢舊電池回收問題,光華科技自主研發的三元、磷酸鐵鋰退役動力電池再生利用核心技術,將鋰的回收率提高至95%以上。近3年,光華科技研發投入累計達2.3億元。2023年,憑借在動力電池綜合利用上的技術,光華科技成為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產業鏈唯一鏈主企業。
“廣東是新能源汽車消費和制造大省,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大。目前我省動力電池產業鏈發展還面臨技術創新滯后、電池循環利用成本高、產業協同不足等難點?!惫馊A科技總裁鄭靭表示,光華科技將加大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研發,建設“大灣區電池醫院”與“超級儲能工廠”示范項目,建好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全省動力電池綜合利用水平實現新突破。
不僅是光華科技,汕頭眾多新材料企業將技術創新作為生命線。
讓電池更輕、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卻更高,這是汕頭萬順新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的復合銅箔所展現出的優越性能?!靶履茉雌嚭蛢δ艿目焖侔l展,對鋰電池的需求不斷增長,復合銅箔作為鋰電池負極集流體材料打破了傳統銅箔的瓶頸,正在引領新一輪產業趨勢。”據萬順新材董事、副總經理黃薇介紹,萬順新材去年簽下了復合銅箔產品首張訂單。
光學顯示、電子信息、航天航空等領域的精密設備經常要鋪上薄膜,起到降低功耗、提高效率、延長壽命的“鎧甲”作用。在汕頭,一家企業專門研發生產高性能薄膜制作必不可少的功能性母料,這種材料能提高薄膜的阻燃、阻隔、防老化、抗菌等功能,讓保護精密設備的“鎧甲”更耐用。
“功能性母料是薄膜產業鏈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功能材料,類似‘工業食鹽’,添加量雖少,但作用很大。”汕頭市貝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波表示。貝斯特專門研發生產高性能薄膜所需的關鍵功能性母料,其生產的部分高端母料已占據國內60%—70%市場份額,是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
一家企業創新能在某個領域闖出一片天,一群企業創新則能打開創新發展的廣闊天地。汕頭新材料領域規上工業企業達302家,其中產值億元以上企業超百家,初步形成新材料專精特新產業集群,為廣東乃至全國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提供“產業糧食”。
搶占未來產業發展賽道
“我們開發的納米材料合成與分散設備,產品成熟、技術壁壘高,將引發納米粉體生產行業的技術性變革。”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十一屆國際粉體、散料、流體加工展覽會上,墨格微流科技(汕頭)有限公司(下稱“墨格微流”)的納米材料生產設備一經亮相,就得到行業頭部客戶認可,讓企業創始人董正亞備感振奮?!澳裎⒘鲗⒃诨瘖y品、精細化工、電子化學品、藥物制劑等領域推廣公司設備。如化妝品的乳液粒徑越小,越能夠穿透角質層,有利于皮膚吸收。但目前市面產品多停留在微米級,吸收效果不佳。我們的設備可將微米級材料納米化,提高化妝品吸收率?!?/span>
納米材料是最具技術含量的前沿材料,往往具有特殊性能,廣泛用于電子芯片、生物制藥、化妝品、功能性材料等領域。
納米材料領域“新秀”企業的涌現,背后其實是省級高水平研發平臺的功勞。2018年,作為省實驗室主平臺的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落戶汕頭,而墨格微流就是省實驗室孵化的首家企業。
在汕頭,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資源,推進產學研融合,向著更“高精尖”領域突破,積極搶占未來產業發展賽道,正是該市新材料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汕頭擁有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高校和科研平臺。該市還啟動建設汕頭科學城,致力打造國內知名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成果轉化地和人才集聚地。
其中,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是材料領域的省級高水平科研平臺,正優化建設“新化工”綜合研究平臺和高端前沿科研基礎設施,吸引國內外化學化工頂尖專家資源,推動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躍上生產線”。目前,汕頭實驗室已集聚10名領軍科學家,其中院士2人,引聚一支高層次人才隊伍,組建了21支高水平科研團隊。
今年2月,汕頭還整合市域內高校和科研機構共476臺(套)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向全市中小企業開放使用,為企業研發提供便利。
在政府引導下,汕頭新材料企業也積極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去年底,汕頭華興冶金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牽手華南理工大學,共同建設“先進金屬材料智能制造聯合實驗室”,面向高端裝備、國防軍工、海洋工程、電子信息等領域開展基礎和應用研究,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
去年至今,汕頭連續舉辦了十二次南澳科學會議,一批又一批國內頂尖專家來汕頭南澳就前沿科學技術展開交流研討。汕頭科技創新的氛圍愈發濃厚,新技術、新應用、新產業的種子正在萌芽。
科技創新在汕頭已蔚然成勢。2022年,該市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同比增長16.4%,創歷史新高,居粵東西北首位。
專家問策
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
汕頭新材料產業
要融入灣區產業集群
汕頭要想把新材料產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需要下更大功夫。近年來,汕頭加快布局新材料產業,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但與全省先進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步伐相比,仍存在起步較慢等問題。
新材料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產業應用廣泛,發展潛力巨大。如何進一步壯大汕頭的新材料產業,一要對傳統的材料產業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動傳統材料企業轉型,拓展新賽道。其次要整合資源要素,大力支持新材料產業中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產品,要用開放的理念和視野尋求合作伙伴,引進更多的新材料科技成果、人才。同時也要推動重點企業、重點研發機構到廣州、深圳建立“反向孵化器”,積極融入大灣區新材料產業集群。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