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伏羲一號”在汕尾投運(主題)
系全球單體最大抗臺型風漁融合網箱平臺 可年產海魚約900噸(副題)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家源 通訊員 朱丹、善宣
昨日,汕尾市舉行“伏羲一號”風漁融合網箱平臺投運大會。記者從會上獲悉,作為全球單體最大抗臺型風漁融合網箱平臺,中廣核“伏羲一號”正式在汕尾建成投運,并完成首批養殖魚苗投放。據悉,該項目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臺風,預計投產后年產值可達5400萬元,對于我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中廣核汕尾“伏羲一號”項目全部依靠綠色能源供能。
投產后預計年產值達到5400萬元
據悉,“伏羲一號”位于汕尾中廣核后湖5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中心場區,距離汕尾海岸約11公里,由網箱主體結構和上建平臺兩部分組成。其中,網箱主體結構長70米,寬35米,水深約25.7米,養殖水體達到6.3萬立方米,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風漁融合網箱平臺。該項目于2023年8月開工建設,總投資2億元。
記者留意到,“綠色”+“智能”是該項目的兩大亮點。中廣核“伏羲一號”不僅全部依靠綠色能源供能,還配置應用了綠電供能保障、氣水聯合投喂、網衣自動清洗、環境監控預警、活魚保鮮駁運等五大海洋牧場智能化系統,通過監控室集中控制系統進行統一管理和調控,既保障了整個養殖過程的順利進行,也提高了養殖效率。
在立體養殖方面,“伏羲一號”還創新打造了綜合多營養水產養殖系統,引進底播增殖技術,將魚蝦類投喂型物種與貝藻類提取型物種一起養殖,喂養魚蝦的殘餌及魚蝦糞便會成為其他物種的食物或肥料。這樣不僅可保證生物代謝產物的多層利用,促進生物減排,提高養殖效益,還可以改善漁業環境,形成良性循環,改善海洋生態鏈。
根據汕尾市規劃,“伏羲一號”投運后預計年產優質海水魚類約900噸,年產值達到5400萬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約200個。投產3年后,隨著汕尾后湖風漁融合海洋牧場項目全面建成,汕尾市將形成“海上風電+深海養殖+生態增益+休閑旅游”的風漁融合示范集群,陸上養殖基地和旅游設施也將同步配套完善,屆時總養殖水體預計達到30萬立方米,年產量躍升至4500噸,年接待游客量預計突破18萬人次,綜合年產值約4.5億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約800個。投產5年后,汕尾風漁融合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園區將形成完整的海洋經濟產業鏈,有力推動周邊相關配套產業發展,預計綜合年產值達到百億級,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超萬個,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新技術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臺風
高抗臺養殖平臺是開展深遠海養殖的基礎,也是制約海洋牧場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伏羲一號”項目位于南海開闊海域,針對該無掩護海域風急浪高、臺風頻發的海況環境,該項目創新應用了抗臺風、防撞擊、強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場養殖網箱結構設計建造新技術,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臺風。
據介紹,“伏羲一號”網箱平臺采用整體式布置,連同其內部電氣設備均在陸地上建造,組裝后整體運輸和水上安裝,其設計和建造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全球抗臺風能力最強的網箱平臺,為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近年來,汕尾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清潔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目前,中廣核已在汕尾整體規劃布局近1000萬千瓦清潔能源項目,包括陸豐核電、后湖海上風電、甲子海上風電等多個代表性項目正在建設或已經建成,引領打造了千億級海洋能源和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初步形成“核風光儲”新型能源體系。
在此基礎上,汕尾市與中廣核聯合共建了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汕尾分中心,該實驗室將利用“伏羲一號”重點開展海上風電與海洋生態互作機制研究、漁業養殖可持續生態環境建設研究、漁業養殖關鍵作業裝備研制、海上風電電解海水制氫技術研究、水下智能運維機器人實證等系列科研項目,持續打造新質生產力,為“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高科技發展注入新活力。
▲此文章圖文來源:廣州日報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