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1月19日電 (記者 程景偉)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15日至18日在廣州舉行。“揭陽市將揭陽古城保育活化作為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去年底已經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全力推動千年古邑展現新面貌、煥發新活力。”廣東省人大代表、揭陽市委書記曾風保在會上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作為第一批廣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揭陽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早在公元前214年,揭陽這個地名就出現在秦朝的版圖上。

揭陽學宮。揭陽市文廣旅游體育局 供圖
據了解,揭陽古城內寶貝眾多,1.25平方公里的古城核心區有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揭陽學宮、城隍廟、古榕武廟和丁氏光祿公祠)、進賢門等11處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西馬路、中山路、石鼓里、東門直街東段),以及青獅等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行彩橋等22項省級非遺項目,還有保存完好的一處元代石城墻(禁城)。
曾風保表示,揭陽古城是一座保留完整的古縣城,至今仍保留山水城一體的空間形態和煙火氣息濃厚的古城生活,是真正“活著”的古城。人們來到揭陽古城,移步換景間就能穿越千年時光。
近年來,揭陽市加快推進揭陽古城保育活化,古城頻頻火爆“出圈”,英歌、青獅、煙花火龍等非遺項目多次登上中央媒體,還遠赴英國、泰國、新加坡等地展演,“揭陽小獅妹”更是“圈粉”無數。2024年揭陽市共接待游客逾4173萬人次,其中外地游客超3068萬人次,同比增長25%。
“我們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曾風保表示,揭陽堅持原真性保護與創新性發展相結合,恢復傳統街巷肌理、歷史建筑風貌,保護修復騎樓街區、連片老厝。同時,揭陽市注重做好“水”字文章,推動西湖公園與玉滘溪水系聯通,再現“城中竹樹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的獨特景觀。
揭陽深入挖掘歷史人文地標“進賢門”,修舊如舊打造中山路等歷史文化街區,大力植入美食、民宿和玉石展銷等業態,延伸拓展非遺游、民俗游、文化游。此外,同步規劃將揭陽古城、陽美玉都串珠成鏈,擦亮“中國玉都”金字招牌,打造集“吃住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中心。
“歡迎更多海內外游客到揭陽逛古城、看民俗、賞非遺、購美玉、品美食。”曾風保說。(完)
▲此文章圖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