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記者從第二場“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實踐”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汕頭臨港經濟區建設總體方案》和《湛江臨港經濟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汕頭方案》和《湛江方案》)已于近期印發。建設方案提出,依托全省制造業的獨特優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整合塑造能力,打造世界級臨港產業集群和臨港經濟區。廣東將推動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與兩個臨港經濟區開展產業協作共建,支持引導國內各地出口導向型企業向臨港經濟區轉移。

打造世界級臨港產業集群和臨港經濟區
根據建設方案,汕頭臨港經濟區總規劃面積104.93平方公里,湛江臨港經濟區總規劃面積148.81平方公里。“依托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規劃建設臨港經濟區,引導國內外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聚集,是廣東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部署。”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在發布會上介紹,建設兩個臨港經濟區對全省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更好服務全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兩個建設方案具體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一條主線、三個功能定位、五方面重點任務及系列支持政策。“一條主線”就是,依托全省制造業的獨特優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整合塑造能力,打造世界級臨港產業集群和臨港經濟區,力爭到2030年,汕頭、湛江臨港經濟區匯聚一批產業鏈關鍵環節和關鍵企業,成為國內外產業轉移重要目標區域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新典范,在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
“三個功能定位”就是,兩個建設方案分別明確了汕頭臨港經濟區打造支撐汕頭經濟特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東南沿海區域性綜合貿易航運中心、產業開放合作的門戶窗口等三個功能定位;明確了湛江臨港經濟區打造國家戰略聯動發展的重要支點、面向東盟產業協作的橋頭堡、聯接內外循環產業發展的新載體三個功能定位。
“五方面重點任務”即兩個方案均明確提出要強化港區建設、構建臨港特色產業集群、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創新、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五個方面重點任務。
朱偉透露,在兩個建設方案中,結合兩地發展基礎和產業特色,圍繞各自重點建設任務均提出了相應的支持舉措。在省級層面,將加大“放權賦能”力度、強化要素資源保障力度、推進跨境貿易便利化、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水平。“省級層面將從財政資金、人才、用地、用能、金融、項目審批等方面給予臨港經濟區大力支持,如給予財政資金專項補助、延伸適用省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相關支持政策、分級分類優化保障用地指標等,這些都是含金量比較高的政策干貨。”朱偉說道。
注重與周邊地區、珠三角地區產業聯動錯位
產業發展是兩個建設方案的重中之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鄒勇兵介紹,兩個臨港經濟區產業發展各有側重,其中汕頭著力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新一代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產業,湛江著力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輕工紡織、農產品進出口加工等產業。選擇上述發展方向,主要是考慮到落實國家、省有關戰略決策、發揮兩地比較優勢、強化龍頭企業項目牽引作用等因素。“兩個方案立足當地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優勢,突出差異化、特色化,注重與周邊地區、珠三角地區產業的聯動錯位。”鄒勇兵說道。
汕頭市委副書記賴小衛表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等產業在汕頭都有相對扎實的基礎。海上風電產業方面,正在建設國際風電創新港。鋰電池產業目前在汕頭也有一批“獨角獸”。“這些都是汕頭未來建設臨港經濟區的優勢所在,我們有信心!”賴小衛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力度完善基礎設施、開展招商引資、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落實《汕頭方案》。
“我們持續提升要素保障質效,收儲在庫的工業用地超6200畝;引進粵科基金等投資管理平臺,撬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超5億元參與臨港經濟區建設;正在加快組建總規模20億元的產業基金;全面對標廣州,開展營商環境幫扶共建,提高軟實力和競爭力。”湛江市常務副市長牟治平表示,湛江將從領導調度促方案細化、抓規劃編制促資源優化、抓招商引資促產業提質、抓基礎設施促動能提升、抓營商環境促發展蓄能等五個方面,促進《湛江方案》落地。
納入“投資廣東”百場重點招商引資活動計劃
“在去年的招商會上,汕頭、湛江分別達成項目投資規模141和117億元,效果很好。今年我們將繼續挖掘省內外優質項目資源,推動更多大項目、好項目向兩個經濟區集聚。”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黃欣介紹,將通過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經貿合作招商會,推動優質企業、優質項目向兩個經濟區有序轉移。同時,今年將兩個經濟區納入2025“投資廣東”百場重點招商引資活動計劃中,創新開展股權招商、基金招商、場景招商,特別是精準對接境外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鏈招商,同時大力組織跨國公司投資考察。
朱偉表示,下一步將用好全省推動產業有序轉移支持政策和新型幫扶協作機制,加強與重點產業轉出地的產業資源對接,推動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與兩個臨港經濟區開展產業協作共建,支持引導國內各地出口導向型企業向臨港經濟區轉移。同時,用好新增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政策,在臨港經濟區謀劃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并爭取納入國家和省重大規劃。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穎思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廖黎明、王菁
▲此文章圖文來源:廣州日報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