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湫寶塔
在汕頭市鮀蓮街道牛田洋片區的萬畝水域上,肥美的青蟹、鮮甜的對蝦、躍動的鱸魚正通過海關架起一條條“國際通道”走向世界餐桌……
作為汕頭鄉村振興的主陣地之一,鮀蓮街道牛田洋是水產核心發展區域,這里地處出海口,土壤肥沃,魚塘密布,咸淡交界的獨特水域環境使得這里盛產優質水產品。
當地水產龍頭企業汕頭市鮀蓮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在汕頭海關的全程護航下,實現了從“土塘養殖”到“國際市場”的跨越。龍湖海關通過政策賦能、技術護航和產業拓鏈,為牛田洋水產養殖出口按下“加速鍵”。
龍湖海關關員到水產品加工車間調研(袁國宏攝)
資質護航 青蟹“持證出海”
走進牛田洋池里塘頭,一派繁忙景象。蟹農一早就乘著木筏穿梭在蟹塘,將青蟹從籠中取出,麻利地用帶有牛田洋地理標志的標準繩將一只只青蟹捆綁、打包,經汕頭海關所屬龍湖海關監管查檢合格后,將裝箱出口海外。
牛田洋青蟹學名“擬穴青蟹”,素有“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的美譽。當地依靠“生態循環健康混養”等技術,牛田洋的青蟹產量逐年攀升。目前,牛田洋青蟹年產量超2000噸,產業規模達1億多元。
“要讓牛田洋青蟹銷往國際市場,首先得有資質。”鮀蓮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總經理林涵回憶道。此前,企業雖擁有成熟的青蟹養殖技術,但對出口資質申請流程和標準一籌莫展。龍湖海關得知后,迅速成立專班,量身定制“出海攻略”。
海關關員深入養殖基地,從水質監測、疫病防控到飼料管理,逐項對標國際標準:指導企業建立全鏈條溯源體系,在塘頭安裝水質傳感器實時監控;協助設計封閉式暫養池,確保青蟹出口前隔離檢疫安全;聯合高校攻克運輸存活率難題,提升青蟹“活力值”。去年,該合作社的養殖場完成‘出境水生動物注冊養殖場’注冊登記,牛田洋青蟹首次“持證”出口,單月訂單量突破83萬元。
“過去青蟹只能‘窩’在本地市場,現在每只蟹都是‘金蟹’。”林涵笑稱,如今青蟹出口量不斷攀升,成為撬動鄉村資源、輻射帶動牛田洋片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黃金單品”。
品牌突圍 從“塘頭鮮”到“國際范”
打開牛田洋水產品出口“清單”,可以發現出口品種除了青蟹,還有石斑魚、金鯧魚、竹莢魚、南美白對蝦、羅非魚及其制品等等。
農業品牌建設是鮀蓮街道積極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當地注冊了“牛田洋”商標,通過“公司+示范基地+養殖農戶”的模式,在牛田洋圍墾區開發了近2000畝生態式魚蝦蟹混養基地,大力發展科技型水產養殖。
“牛田洋的水產品不缺品質,缺的是國際市場的‘通行證’。針對牛田洋水產品的出口需求,海關打出‘標準+認證+品牌”組合拳’。”龍湖海關查檢科科長黃錦炎表示。
黃錦炎介紹,龍湖海關通過指導企業完善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確保從養殖到加工、包裝、運輸的每一個環節都符合國際標準。協助企業制定《牛田洋水產生態養殖規范》,同時,海關指導養殖場做好風險監測和疫病監測,從藥物殘留監控、動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對產品進行全面“體檢”,為牛田洋水產品貼上“高品質”標簽。
此外,龍湖海關還通過舉辦政策宣講會、搭建企業交流平臺等方式,幫助企業了解國際市場動態,提升品牌知名度。2025年前2月,該合作社出口額突破800萬元,同比增長100%。
鏈條躍升 海關助力產業“立體出海”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如何讓水產經濟從“一條魚”變成“一條鏈”?龍湖海關深入調研后提出“從塘頭到舌尖”的產業鏈延伸幫扶方案,為牛田洋產業注入“創新基因”。
針對海鱸魚出口運輸難題,企業與預制菜龍頭合作,開發“免洗免切”酸菜鱸魚、魚枝、魚干等多款產品。依托龍湖海關屬地查檢“綠色通道”,水產品業務“即到即辦”,享受優先受理、優先審單、優先出證等便利化措施,迅速搶占海外市場。“一條魚在車間‘游’一圈,身價就漲3倍。”車間主任興奮地說。
在海關、農業、供電等部門聯合指導下,鮀蓮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將200畝養殖塘升級為“水上發電+水下養蟹”的漁光互補基地。光伏板遮陽降溫,蟹苗成活率提升20%,年發電收益超百萬元。“一度電、一只蟹,都是實打實的綠色發展賬。”林涵算起了“雙贏賬本”。
“海關不僅是‘國門衛士’,更是‘發展助手’。”林涵站在塘邊展望,“未來我們要讓牛田洋的水產游上全球餐桌,讓世界的舌尖記住汕頭鮮。”
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經濟。如今,牛田洋的故事仍在續寫,“鮀蓮模式”吸引農產品交易中心和大型國際物流產業園等配套落戶;內墾造水田和“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依托電商渠道,產品的國際銷路將進一步打開……
從一紙資質到一條產業鏈,從一方水塘到全球市場,龍湖海關以“全生命周期”服務模式,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海關“守國門、促發展”的職責使命。“我們將持續推動‘關地企’協同創新,把通關便利真正轉化為產業競爭力。”龍湖海關關長林永新說。
原標題:《“魚鮮蟹肥”撲騰出海!汕頭海關助牛田洋水產出口》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