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刃齋』方寸之地,游刃有余
潮汕非遺傳統工藝設計·收藏展在汕頭市博物館展出
楊堅平工作照
近日,一個門類豐富、精品紛呈的潮汕非遺傳統工藝設計·收藏展在汕頭市博物館隆重展出,展覽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和汕頭市政協主辦。1200多件巧奪天工、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全面生動地展示了潮汕傳統民間工藝的博大精深,以及歷代能工巧匠殫精竭慮、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讓廣大參觀者嘆為觀止。而這場堪稱藝術盛宴的展覽的所有展品,就是由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手工藝所研究員、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刺繡委員會主任、潮籍中國著名工藝美術家楊堅平提供的。展覽舉辦前夕,圍繞展品的藝術特色、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及設計、收藏歷程等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楊堅平先生。
1
1200件展品
投射潮汕絕藝精華
“這是我從事相關設計、研究工作幾十年來,第一次全面系統展示潮汕‘非遺’瑰寶。比如,其中100多件解放初期收集的剪紙,就是首次對外公開展示。”甫一落座,年逾八旬,從事工藝美術設計創作和理論研究68年的楊堅平先生即開門見山作了簡要介紹,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對潮汕傳統工藝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自去年‘創文’行動開展以來,汕頭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為加快發展注入了新動力,讓我們看到了汕頭的新希望,所以我很樂意將自己設計和收藏的精品帶回來展出,讓社會各界進一步了解潮汕傳統工藝,向海內外展示潮汕傳統文化的魅力。”楊堅平說,汕頭市政協對此次展覽非常重視,組織多位專家學者專門到深圳參觀考察,從4千余件藏品中精挑細選1200多件,分成“潮汕傳統工藝”、“潮汕民間剪、刻紙”、“潮繡、通錦繡、珠繡”、“抽紗、繡衣、手勾針、中國結”四個展廳展出。
潮汕傳統工藝從事人員特別多,產值大,門類超過40幾個;制作精致,色彩瑰麗,地方特色明顯。據楊堅平介紹,這1200多件展品都極具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僅就剪紙而言,他本人收藏的剪紙超過1000件,此次展出的,就是潮汕地區40位藝術家的100多件代表作,包括《三娘挑經》、《桃花過渡》、《狀元游街》等佳作,多為解放初期所作,風格各異,藝術水平極高,而且其中多數創作者已去世,實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中國各地域共有28種繡種,潮繡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繡種之一,從明清兩代就已流傳甚廣,遠銷山西、江浙等商業發達地區。楊堅平此次把最能體現潮繡特點、針法的500款作品全部拿出來展覽。其中,潮繡掛屏《吹簫引風》巧妙運用十幾種釘金技法,色彩豐富瑰麗,人物表情細膩生動,整個畫面優美雅致,曾榮獲1982年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由楊堅平等設計的通錦繡掛屏《春滿南國》運用點彩和納錦兩種繡法,繡出通透浮雕效果,是融潮繡抽紗于一爐的創新杰作,獲得過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創作設計獎。
楊堅平研究中國木雕達50年,出版有關專著達6本。由他合作制作的《潮州金漆木雕特大型饌盒》也是本次展覽的重要“看點”之一。該饌盒分金漆木雕和金漆畫盒罩組成,木雕雕刻由擅長人物雕刻的鄭捷坤大師施藝,刻工精湛優美,畫工纖秀動人,充分體現了當代工藝美術創作形態和時代精神,被譽為潮州木雕最具代表性精品之一。
2
關山月指點走上
艱辛無涯治學路
本次展覽藝術門類之豐富、藝術水準之精湛,堪稱潮汕“非遺”技藝的藝術盛宴。這一切都源于楊堅平對潮汕傳統工藝、潮汕文化的熱愛和堅守。
1932年,楊堅平出生于廣東潮州市。年輕時,他學習的是油畫。1952年,國畫大師關山月蒞潮,楊堅平陪他一起到潮州北堤寫生,順便觀看潮汕民間剪紙。關山月贊不絕口,并建議楊堅平轉而研究潮汕傳統工藝,為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傳承做貢獻。從此,楊堅平義無反顧踏上艱辛的治學之路,在潮汕工藝美術和民間美術研究的無涯征程中艱難跋涉、勤奮耕耘。
盡管當時對這些民間工藝一知半解,但此后,楊堅平便開始關注、收集潮汕民間的抽紗刺繡、特色剪紙、皮影、風箏、年畫、泥塑、木偶等。據楊堅平回憶,那時候,他每個月的工資是10筒米,但他省吃儉用,走街串戶去換民間藝人的作品。雖然歷經動蕩,許多潮汕民間瑰寶就這樣被保存下來。
1959年,年僅27歲的楊堅平在廣東已小有名氣,遂被調入汕頭專區工藝美術研究所。此后31年,他分別在汕頭地區工藝美術研究所、潮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潮州市刺繡研究所任設計、所長等職務。
1980年至1982年,潮州市成立潮州唐代開元寺修建籌委會,楊堅平被潮州市政府聘為委員并擔任雕塑工藝組組長,佛像、木雕、潮繡的總工藝師,主持開元寺的修繕重建工程。之后又主持修復宋代韓文公祠。1990年,他還赴泰國主持修建曼谷最大的中國式佛寺“紫真閣”的雕刻、刺繡工程。1993年,楊堅平又受意大利設計師之托,在汕頭組建時裝飾品制作所,專業創新通花時裝與時尚飾品。
在潛心鉆研技藝的同時,楊堅平還埋頭進行理論總結、研究,使傳統藝術得以發揚光大。他從種類繁多的潮汕民間工藝作品中篩選出藝術價值高、最具特色的刺繡、剪紙、木雕、陶瓷、泥塑、民間繪畫等,分門別類,先后主編、編著、出版《潮州民間美術全集》六卷、《近現代潮汕工藝美術》、《潮汕工藝美術》、《潮州木雕》、《潮繡抽紗》、《廣東民間工藝精品集》等學術專著28冊。其中的《潮州民間美術全集》、《潮汕工藝美術》曾榮獲第五屆國際潮學獎特等獎。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呂品田撰文予以高度評價:“……在這半個多世紀中,楊堅平先生虔誠問學、不求聞達,像淳樸的農夫守望土地一般堅韌地守望著他所熱愛的潮汕鄉土藝術,以超乎尋常的意志和熱情不遺余力地‘弘絕藝、揚潮風’,顯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文化自覺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005年,鑒于楊堅平從事工藝美術創作設計、理論學術研究的成果與貢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他“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時至今日,已是85歲高齡的楊堅平仍筆耕不輟。
3
情牽鄉梓將在汕
設立“非遺”文化園
楊堅平常說,他一生有兩大追求:追求廣博知識;追求精湛技藝。“我以為,人生在世,最大的價值就是多出幾本書,留給后人一些可供參考、思索的東西。”
楊堅平一直把弘揚潮汕傳統工藝、潮汕文化視為己任。他認為,潮汕傳統工藝美術創作體系非常成熟、完整,但長期以來缺乏相關的文字記載和理論論述。因此,多年來,他竭盡所能,投入無數的時間、精力和資金,較為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出版潮汕民間工藝美術著作,以使這些民間文化遺產能夠傳承下去。他與人合作,花了十年心血整理了一套《粵繡傳統針法技藝》,成為當今全國一套最完整、最系統的“非遺傳承教材”,同時也廓清了潮繡的地位,從傳統粵繡概念中區隔出來,與廣府(珠三角一帶)繡并立。他還曾實地走訪潮汕地區100多座老祠堂,深入考證這些祠堂的建設年代、規制、建筑特點,并據此寫出系列有關專著,改變了學界歷來關于中國四大木雕的排名,為潮州木雕的地位正名。
除了著書立說開展理論研究,楊堅平還身體力行開展非遺傳承工作。他在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擔任碩士生導師,培養刺繡專業高層次人才;在深圳組建粵繡研究所,開展理論研究,培養新人、傳承手藝;他還出版了傳統工藝美術的中小學生輔導教材,在港澳臺等地廣泛使用,讓青少年從小就接受系統的工藝美術教育。2013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他“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薪傳獎”。
目前,楊堅平在深圳定居,擔任深圳市南嶺“中國絲綢文化創意園”高級顧問和楊堅平工藝美術館館長。楊堅平表示,下來他計劃在汕頭設立潮汕“非遺”文化園,目標是打造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基地,長期開展中華傳統工藝美術品展覽,成為國際潮文化交流的學術活動、傳藝場所,讓更多人通過這些寶貴的傳統民間工藝認識汕頭,了解潮汕文化。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