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湫寶塔
陳慈黌(1843一1921年) 又名陳步鑾,廣東省饒平縣隆眼城都前美鄉人,今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人。少即接管其父業務,1871年于泰國曼谷創設陳黌利行專營出入口貿易,陸續創設各火礱于曼谷。與族人集資創設陳生利行(后改為陳元利行)于新加坡,聯泰國、新加坡、香港、汕頭經營于一環;61歲時回鄉,捐資修橋筑路,倡建新村,創辦成德學校。
位于澄海,有一座建于上世紀前期,集合一個家族幾代人心血的老宅,中式典雅,西式堂皇,同時又保有潮汕民居建筑特色,向來有“嶺南第一僑宅”之稱的大宅院。能建造如此宅第的,他的主人身份地位可見一斑。此豪宅的擁有者澄海陳氏家族,人稱“慈黌爺”的傳奇性人物的陳慈黌來自其中,他靠不斷勤勉開拓,成為香港、新加坡、泰國、汕頭的火礱當時的霸主,一時泰國首富。
1844年,“船主佛”陳宣衣喜得長子,取名慈黌。頗有經營天賦的陳慈黌十來歲就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不到二十歲就接替臥病的父親全面掌管香港乾泰隆行。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工業革命,顛覆了以往的模式,在生產力新陳代謝中,陳慈黌清楚地意識到新出現的蒸汽輪船必然將取代傳統靠人力和風力的紅頭船,憑紅頭船經銷南北貨物的優勢也將逐漸喪失,這對自己家族長期經營的生計勢必有影響。同時,在暹羅,他發現這里物產豐富、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可謂得天獨厚,簡直是心中理想的創業基地。在與父親長時間商談后,父親終于同意兒子到暹羅創業這一想法。
1871年,在曼谷對岸,他的家族發祥地——吞武里火船廊,陳慈黌開設了陳黌利行,專營進出口貿易,尤其是以運輸銷售暹羅大米為主。這是繼父親開辦乾泰隆行20年之后。從此,陳慈黌開始每日坐在曼谷的陳黌利行,看著來自香港、新加坡、西貢、汕頭等地的業務報表,指揮著陳黌利行的進退。由于數量大,需求多,陳慈黌在湄南河邊開辦了第一間火礱(即新式碾米廠),方便從船上卸貨裝米入倉和運米出海。生意紅火,版圖自然擴大,在這以后又陸續開辦多家火礱,成為聞名遐邇的火礱王。十九世紀最后二三十年,在暹羅開火礱、做暹米買賣的華商數量不少,但像陳慈黌這般財大氣壯的“行業大佬”卻只有他一個。這得益于其父陳宣衣幾十年商場打拼積累留下的“遺產”,不僅財產規模龐大,而且在經營方式上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族產業運作模式。
潮汕地區自古以來人多地少,對糧食尤其是大米的需求量非常大,陳慈黌不想放棄這一市場,于是在汕頭設立了黌利行臨時辦事機構?;鸬a開辦之后,由于開拓國內市場需要,他瞄準時機,召來汕頭臨時辦事處幾名業務員和一個主管著手準備,之后在汕成立了黌利棧,還是以經銷暹米為主,同時經營出入口業和錢莊。陳家的錢莊財力雄厚,據說,當年的汕頭黌利棧每晚清點銀元數時,因為太多來不及一一點算,只得用米斗來量算。
1880年,陳慈黌與族人合資在新加坡設立陳生利行。90年代,陳黌利行解散。此后不久,陳慈黌獨資再設陳元利行,接替陳生利行。陳元利行是他在暹羅之外的第二個貨棧,在十八溪擁有一排棧房用來堆放貨品,重點經營的仍然是暹羅大米的運輸和銷售,經陳元利行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及印尼等地,成了當地大米的主要供應商。
一心想成為香港、新加坡、暹羅、汕頭幾地火礱霸主的陳慈黌,在一路經銷、一路設點的運作中,扎實努力地朝著這個區域性米業貿易霸主的目標步步推進。
香港是陳家第一代掌門人——“船主佛”陳宣衣在大陸設店的第一站,其創辦的乾泰隆行在香港南北行中已成為一桿旗幟。不想破壞父親留下的產業,陳慈黌又在古老的南北行街(即文咸西街),乾泰隆行的隔壁再設一間專營暹米的陳黌利分行,與乾泰隆運營并行。12年悉心經營,開拓市場歲月,使得陳黌利分行得以在西環一帶建起了許多棧房。這些棧房一次可以堆放幾十萬包暹米,每一包重100公斤,折算起來就是上億公斤的大米。據資料記載,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陳黌利行分行在香港是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大米批發商。
總是最喜歡站在辦公室地圖前,一邊看一邊沉思的陳慈黌,把所有與黌利行有業務關系的地方都圈上了圈,在已然抵達的貿易版圖中,汕頭、香港、新加坡、曼谷,紅圈顯得格外顯眼。下一步,哪里又是新的市場呢?陳慈黌看看地圖空缺之處,紅筆落在越南西貢上。
西貢(今越南胡志明市)是東南亞三大米市之一,對于善于經營國際大米貿易的陳慈黌來說,怎能放棄在越南經營大米的運銷和開設火礱的良機呢?19世紀的最后一年(即1899年),陳慈黌親自帶人來到西貢,經過一番考察后,便在堤岸巴黎街37號創設乾元利行,內有一間紙牌廠、許多間棧房和一間配有兩副大型碾米機輪的大火礱。乾元利行的主營業務是將安南米經銷到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從家鄉出洋的鄉親,很多第一站都會先把陳家在香港、暹羅、新加坡等地的各大商行貨棧當作落腳點,再謀發展。由此可見,陳黌利通過下轄的各大商行的聯系往來交易,已形成一個國際性區域貿易網絡,成了名副其實、人人仰慕的“大座山”。
1903年,陳慈黌返回故鄉隆都前美頤養天年,把統轄黌利各埠企業的重任交給次子陳立梅。陳慈黌于1921年在家鄉逝世,享年78歲。陳立梅不負重望,家族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陳慈黌是老一輩潮籍華僑在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先驅之一。他慷慨出資,前后筑橋修路,改善交通狀況,以方便人們出行和貨物運輸順暢;帶頭捐資疏浚溝渠用以幫助農民灌溉,以保收成;興辦學校,讓適齡學童都能免費就讀。由他獨資創辦的隆都前美鄉成德學校,是粵東地區最早的僑辦學校。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