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派生的潮汕俗語
潮劇在歷史上的名稱,概而言之,有潮泉調、潮腔、潮調、潮州戲、潮音班、白字戲、潮劇等。潮泉調、潮腔、潮調,是明代的名稱。
“潮泉調”一語出于明嘉靖年間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顏臣>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中?!俺比倍?,是說戲文使用了潮州和泉州都通用的方言人曲,演唱起來兩地觀眾都能聽懂,屬于“閩廣相半”或“潮泉合調”。也有專家認為明代有一種新腔,叫“潮泉腔”,是潮劇早期的狀貌。后來分化,泉腔演變成梨園戲與莆仙戲,潮腔即是潮劇?!独箸R記》中,有些曲牌后面還標明“潮腔”。
潮泉腔也有人稱為潮泉雅調或時興雅調。此一名稱見于順治刻本《荔枝記》,首頁題為“新刻時興潮泉雅調陳伯卿荔枝記大全”。也有人認為“潮泉調”本是潮調與泉調的合稱。
“潮調”一詞見萬歷刻本《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也應是潮劇在明代的正式名稱。另外,由福建漳浦人蔡大所寫的“做潮調,唱潮腔”,也可看出,潮調用“做”,當是劇種名稱;潮腔用“唱”,是聲腔名稱。她們是有區別的。
清代至民初,潮劇稱為潮音,白字,潮州戲。
潮音班之名,見之潮州李萬利書坊刻本,《蔡伯皆認像會妻》一劇,上標潮音班本。“白字”之名見于民間,也見之王定鎬《鱷諸摭談》:“正音,西秦一類,不過數班,獨白字以百計。”“潮州戲”,見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戲”。稍后的李調元在《南越筆記》中也引用這句話。
“潮劇”之稱,自19世紀就出現了。成書于光緒乙亥年(1875)的《粵游小識》,著者張心太寫道:“潮劇所演傳奇,皆習南音而操土風”。這是最早使用“潮劇”一名的文字。
1940年,王永載發表于香港版《廣東文物》上的《潮州民間戲劇概況》記述:“自七七展開神圣抗戰以后,潮劇雖有一部分保持著固有的作風,但也有一部分以抗戰為題材,傾向于光明的前路?!鄙鲜鑫恼孪群蟪霈F“潮劇”之稱,說明“潮劇”一詞早在19世紀就存在了。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