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原標題:陳嘉順:日軍侵略汕頭之前,曾用飛機留下航拍圖)
主講人:陳嘉順(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
主題:歷史影像的敘述與研究
時間:2016年11月27日
主辦:深圳市越眾歷史影像館
【編者按】
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陳嘉順曾在汕頭大學圖書館工作,此后將搜集汕頭舊影與個人專業結合,試圖從圖像的角度解讀城市歷史,曾出版著作《汕頭影蹤》。2016年11月26日至27日,越眾歷史影像館舉辦“歷史影像的敘述與研究”論壇。陳嘉順在演講中用照片回顧了汕頭這座近代城市的發展史。他提到,早期的汕頭,從18世紀90年代到1900年代的照片都是日本人留下來的。
先說說汕頭的地理范圍。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汕頭跟深圳市一樣,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汕頭在1981年成為中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但是汕頭的城市歷史其實比深圳要早一些。汕頭從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開埠,到1921年建設汕頭市政廳,成為廣東第二大城市,僅次于廣州市。
汕頭市街圖
這是汕頭埠的范圍,這是海,出???,廣東東部的韓江。我們稱作礐石的那個地方就在這個地圖上沒有包含的南面,而那些海的場景就是在這個地方,包括我們所看到的航母也是停在汕頭灣。這是整個商埠,海灣,大概的汕頭就是這樣子。今天的汕頭的范圍擴大了很多,周圍也變了很多,但是基本上我研究的汕頭范圍就是這些地方。
理查德森洋行,汕頭礐石島,1870
汕頭目前可知最早的一張照片是湯姆遜拍的,這張是1870年左右他站在礐石島上拍的。南邊就是外國人居住的地方,這個地方有兩根旗桿,就是英國領事館,還有德記洋行。當時全都是外國的建筑,沒有中國人的建筑,中國人的建筑在北邊。
1900年代日本人拍攝的汕頭灣
捕撈汕頭灣
過去,我們對一個地方的認識,從地方志上,比如廣東省志,廣州府志、潮州府志等,經常會在第一頁看到一種圖——疆域圖。疆域圖就是官方將各地擁有山、城等等各個具有代表性的景點,用繪畫的方式描繪出來。
航拍汕頭埠
但是到了近代,飛機的出現使我們能夠從空中來看一座城市。這是1935年的汕頭的航拍圖。我最近在寫的一篇論文就是關于從疆域圖到航拍圖,探討的就是,我們對于一個地方的認識是如何演變的。古人沒有東經北緯的概念,但是他們是如何認識一個地方的。近代有了東經北緯概念,西方的精確繪圖術進入中國之后,我們可以用航拍記錄這個地方,認識這個地方。
侵華日軍來汕頭之前拍的汕頭
除了湯姆遜的照片之外,前面提到的照片幾乎都是日本人拍攝的。1895年,日據時期開始,由于臺灣跟汕頭的距離較近,使得很多日本人能夠非常方便地來到汕頭,于是就他們就留下了這么多照片。
日本在汕頭的的領事館
汕頭的日本學校
汕頭的日本人俱樂部
“中央酒樓好貓膩”,“貓膩”是潮州方言,普通話直譯就是有曖昧的意思。中央酒樓的招待都是很年輕的服務員,所以就給人感覺有一些曖昧,所以用方言就叫貓膩。當時的中原酒樓面海,海風可以直接吹進來,房間都是南北走向,所以叫“好空氣”。
汕頭的中山公園
我演講的題目叫“景觀再現”。比如說到深圳的景觀,可能會想到深圳的那幾個地標。說到汕頭的景觀,特別是一些年紀稍長的汕頭人,他們可能會想到汕頭的中山公園。關于中山公園也有過很多的研究,廣州、南京、北京很多地方都有中山公園,都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當然各個地方的中山公園其實也有不同的變化。汕頭的中山公園是20年代紀念孫中山先生而興建的,一開始是叫中央公園,后來才改叫中山公園,中山公園正門入口處是一處大牌坊,上面寫的是“中山公園”四字,在“文革”期間,改為“為人民服務”。
在同一個地方,民國時建的是自由女神,1949年以后改成工農兵。
1931年建成的汕頭市政府辦公樓
因為孫中山先生對中國近代的影響,像汕頭這種近代城市少不了這種建筑。這一棟是汕頭的市政廳,1931年建成。這棟樓就是汕頭的市政廳,1931年建的,門的兩側是兩副棺材,寓意進此門者,升官發財,這是中西合璧的一種門,整個建筑是石頭的。
市政廳前的“天下為公”紀念碑
在建市政廳的時候,同時就建了這個“天下為公”的紀念碑。這種單體的天下為公紀念碑式建筑目前在中國大陸是比較少見的。汕頭這座在40年代也被拆掉了。
1949年以后各地興建了工人文化宮
好比民國時期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建的中山公園,1949年以后,各地建了很多工人文化公園。廣州有,汕頭也有。大家看到工人文化公園這個地標,或者說有這個名稱,無一例外都是1949年以后建的,這是中國近代城市的一個特色。
官方于1950年代拍攝的汕頭全景·躍進路
前面提到的那些民國風景照其實都是商業行為,都是自發拍攝的,除了日本人拍的那些具有軍事用途的照片之外,很多都是出于商業意義,包括湯姆遜拍的第一張照片,他其實也是商業目的,他拍了照要拿到國外去賣。 官方于1950年代拍攝的汕頭全景·人民廣場 但是這些照片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宣傳社會主義建設。所以這是一整套,上面的104、103是編號,據說編號是編到一百五十幾。我目前只看到四十幾張有編號的,都是很小的,大概只有名片這么大,但是是全景式,站在某一個高度拍某一個景物的全景,廣場上的人都非常悠閑,慢悠悠地走著,表現了1950年代中國人民的新面貌。 汕頭市歡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在中國,作為一個城市,跟傳統的鄉村很大的不同在于城市人在近代,特別是在1960年之后有個很重要的記憶,就是上山下鄉,這也是一個城市跟一個鄉村社會最大的區別的地方。 汕頭存善心堂水龍局
當年的勞斯萊斯消防車,與今天的消防車一樣,都是液壓的消防車。
醫療或者慈善是一個發達完善的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民國,汕頭很多公益事業是靠民間來組織的。譬如水龍消防,今天的消防是由國家的武裝警察部隊負責的,但是在民國,消防是民間來組織的。因為當年的通訊沒有現在這么發達,也沒有報警系統,所以一個城市如果失火的話,是非常嚴重的,那么就必須在高處建瞭望臺來監測。這就是當年汕頭的兩個瞭望臺地標。
《潮汕舊影》中開篇出現的潮海關與這張照片拍攝的地方基本一樣。
海關驗貨廠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