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jié)!
游燈活動,清朝時已非常豐富多采,在民間各個神社的組織下,潮州城內(nèi)有不下十個游燈隊伍。出游時以潮州大鑼鼓為前導(dǎo),緊接著是標著姓氏鋪號的燈彩隊伍,以威武昂揚的龍頭燈領(lǐng)先、以翩翩欲舞的鳳凰燈結(jié)尾,中間是以獅、象、魚、鳥為形象的花燈,還有以戲劇故事為題材的人物紗燈屏和盆景古玩。這樣的游燈隊伍,潮州人稱為“龍頭鳳尾”,含有好頭好尾的意愿。
每次游燈,從潮州城北的太平橋頭到城南的南門古,光華璀璨、通宵達旦。每當(dāng)游燈結(jié)束,便將各社的彩燈起來進行品評。清代來潮州做官的錢塘人陳坤,曾詠過一首詩:“上元燈火六街紅,人影衣香處處同,一笑相逢無別訊,誰家燈霓制來工。”寫的是當(dāng)時民間游人評燈的情況。
燈彩分為可吊可提的掛燈和裝于臺座上的屏燈兩大類。掛燈采用竹篾、鉛絲、木板條搭成骨架,裱上紙帛,彩繪小說故事、花果出魚之類的內(nèi)容。形制上有圓鼓鼓的燈籠、典雅大方的宮燈、象征農(nóng)家豐收的水果燈、魚燈及動物燈、雙喜燈、走馬燈,還有用蘿卜鏤刻的菜頭燈等;屏燈是裝在臺座上的人物彩燈,它可放可臺,便于參加游燈、賽會。一般以戲曲故事人物題材為主。在規(guī)格上,如果屏燈人物高度80厘米以上,頭部為紙塑脫胎,飾以服發(fā)、涂以彩色,身體用竹篾、鉛絲扎作,穿上薄料服飾,腹中置燈,這叫火燈。如果屏燈人物為30厘米以下,頭部就用泥土塑造,身體各部用竹、木、紙、草綁扎成各種樣態(tài),穿貼上袍帶、盔甲,這叫紗燈。這兩種人物花燈,往往在屏座上襯以樓臺、亭閣、山水等背景,經(jīng)過不斷的完善提高,形成獨立的可供室內(nèi)陳設(shè)欣賞的藝術(shù)品。
![]() |
![]() |
管理員
該內(nèi)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