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革命老區揭東區新亨鎮五房村位于潮安、揭陽、豐順三處交界的小北山深處,是潮汕地下黨最早經營的主要革命根據地之一。這里的革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潮汕的革命斗爭史譜寫了一曲曲英雄贊歌。近日,記者走進五房村,聆聽當地黨員講述當年那段英勇抗敵、浴血奮戰的歲月。
五房村整訓
軍民結下深厚情誼
“1928年春,中共揭陽縣委巡視員盧篤茂、東江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古大存率領紅軍46團的400多人進駐五房村,組織農會,成立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揭陽縣最早的一支農民赤衛隊。”當地老紅軍代表廖儀回憶說,“紅軍在五房村整訓,與我們五房村的人民群眾有著深厚的情誼,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就已經在山上‘放牛’幫紅軍傳送情報,17歲的時候參加了紅軍。”
“我們五房村的革命群眾曾多次配合紅軍整訓和武裝斗爭,配合紅軍殲滅了新亨的敵軍,打擊反動官僚,與東江游擊總隊的紅軍戰士有著深厚的革命情誼。”當地黨員代表廖群芝介紹,“1934年,紅軍東江游擊總隊的一個中隊約70人,駐扎于距五房村15公里的雙坑、金車田一帶。國民黨軍隊何寶書部300多人前來圍剿。紅軍在赤衛隊配合下,占領有利地形,向國民黨軍展開猛烈攻擊,打得來犯之敵抱頭鼠竄。此役斃敵100多人,創造了紅軍人數以少勝多、武器以劣勝優的范例。”
血戰五房山
紅軍戰士視死如歸
五房村石角山發生過一次極為慘烈的戰斗。那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潮汕地區紅軍與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最后一次大規模戰斗。
1935年6月26日,東江游擊總隊140多人轉戰五房山,駐扎在五房山腹地的深山老林里。不久,國民黨軍就截獲了消息,于是聯合地方反動武裝2000人,直接駐守于五房村周圍的村莊,將五房山團團圍住,并在7月中旬向轉移石角山的紅軍發起進攻。石角山位于五房村的西北角,是一個地形相對獨立的大山頭,方圓約4公里,山上怪石嶙峋、樹木參天,敵軍以絕對的兵力和火力優勢,把紅軍團團包圍住,殘酷的戰斗打響了。
“當時那場戰斗整整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紅軍戰士雖然四面受敵卻視死如歸、毫不畏怯,子彈打完了,就跟敵人肉搏,用石頭砸、用牙齒咬,甚至抱著敵人一起滾落懸崖,連炊事班的女戰士都拿起槍支參與戰斗,即使大腿被敵槍射中,也一邊按著傷口一邊開槍向敵人射擊。石角山一戰,敵人丟下了300多具尸體,東江游擊總隊紅軍戰士犧牲了120多人,只有20多人突圍出去,大隊長陳木葵、一中隊長盧金華和五房村不少赤衛隊員都在戰斗中犧牲了。”當地黨員代表廖永城說。石角山戰斗結束后,國民黨反動派對五房村進行了瘋狂反復的“清鄉”,全村有幾十人先后遭逮捕入獄,部分赤衛隊員被迫害致死,一批赤衛隊員被迫遠渡南洋或背井離鄉逃往他鄉,全村先后被清鄉燒掠多次,人員和財產損失巨大。
野火燒不盡
革命精神永長存
慘烈的戰斗并沒有消磨五房村的革命意志,他們“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繼續戰斗了”。
1938年,抗日戰爭在潮汕地區打響,五房村又一次積極投入到抗日活動中,1939年,五房村成立了黨總支部,轄學生、農民、婦女三個支部,黨員30多人。解放戰爭時期,五房村廣大群眾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革命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他們為革命出錢出力,不怕困難、不怕犧牲。1948年,五房村公所成立,這也是潮揭豐邊成立的第一個紅色村政權。全村500多名青年,參加革命隊伍的就約70人,參加民兵的約150多人。潮揭豐邊的醫療所、軍械所、彈藥庫、印刷廠、紅星報社、被服軍需庫看守所、招待所及作為潮汕地委“轉動點”重要組成部分的情報交通站均設在該村。
“五房村的每一戶都是革命的堡壘戶。五房村是聯系大北山、鳳凰山的轉動點,使潮汕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在整個潮汕解放戰爭中起著重要作用。”五房村黨總支書記廖福彬說。在革命的漫長歲月中,五房根據地的軍民堅強地對敵斗爭,他們與敵軍激戰雙坑山、石角山、寨龍山,為配合解放全潮汕攻新河、襲楓口、打新亨,截擊胡璉潰敗殘部,誓死保護根據地,最終迎來了全潮汕解放。
在整個革命歷程中,五房村經過了數十役戰斗,付出了巨大犧牲,400多名革命戰士為革命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99年揭陽解放50周年前夕,五房村發動原東江縱隊、韓江縱隊、全潮汕游擊戰士捐款捐資建成了革命烈士英雄紀念碑。一樁樁革命事跡,讓這個地處潮安、揭東、豐順三縣交界點的革命老區遠近聞名,載入史冊。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